《次韵子云盱眙道中三首》

时间: 2025-01-19 22:36:55

桑间无褐半饥人,斗粟千金不换银。

末路多惭逭沟壑,长年敢笑走埃尘。

江声直下黄牛峡,河势遥分白马津。

回首向来征战地,壮怀俱在只伤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桑间无褐半饥人,
斗粟千金不换银。
末路多惭逭沟壑,
长年敢笑走埃尘。
江声直下黄牛峡,
河势遥分白马津。
回首向来征战地,
壮怀俱在只伤神。

白话文翻译:

在桑树间,衣衫褴褛的饥饿人,
斗米价值千金,也换不来一两银子。
走到人生的末路,常常因身处困境而感到羞愧,
多年走过,难道会嘲笑那些尘土飞扬的旅途?
江水直泻而下,流经黄牛峡,
河流远远分开,流向白马津。
回首往日曾经征战的地方,
心怀壮志,却只感到伤感。

注释:

字词注释:

  • 桑间:桑树生长的地方,暗示农村或田园生活。
  • 无褐:没有衣衫,形容贫困。
  • 斗粟:量词“斗”指代米,形容米的丰盈。
  • 千金:形容极其珍贵的价值。
  • 末路:指人生的末端。
  • :躲避。
  • 埃尘:尘土,指旅行中的艰辛。
  • 黄牛峡白马津:地名,描绘自然景观。

典故解析:

  • 征战地:反映了战乱的历史背景,暗示诗人经历的艰辛与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元吉,字子云,宋代诗人,生于战乱时期,常以个人经历为题材,作品多体现对社会的思考与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诗人游历途中,感受到个人境遇与时代背景的对比,写下了对贫困、征战与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此诗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一个身处困境的人的心境,开头的“桑间无褐半饥人”通过生动的视觉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底层人群的同情。紧接着,诗人用“斗粟千金不换银”进一步强调困境中的无奈。诗中对比了物质与精神的追求,展现了人们在生活重压下的挣扎与无助。

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中的自然景观“江声直下黄牛峡,河势遥分白马津”不仅仅是景色的描写,更是情感的延伸,透出一种空间的辽阔与内心的孤独。最后两句“回首向来征战地,壮怀俱在只伤神”更是将诗人对过往的反思与对未来的迷茫结合在一起,显示出一种壮志难酬的无奈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表现了诗人在动荡时代的苦闷与思考,兼具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感,使得作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描绘出贫困的景象,桑间代表农村,衣衫褴褛的饥饿人传达出对底层生活的同情。
  • 第二句:强调了物质交换的无奈,斗米虽多,无法换得银子,象征着财富的贬值和人的困境。
  • 第三句:表达了对人生末路的惭愧,暗示社会的不公与个人的无奈。
  • 第四句:质问自己经历的艰辛,是否值得嘲笑。
  • 第五、六句:描绘江河壮丽的景色,象征着人生的宽广与无边,反衬出内心的孤独。
  • 最后两句:对往日征战的回忆,虽有壮志,但只剩伤感,表现出对历史的沉重感受。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桑间无褐/斗粟千金”,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自然景观比喻人生的艰辛与壮丽。
  • 反问:通过质问表达内心的无奈和对生活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贫困与自然的对比,表达了对社会底层人群的同情,对战争带来痛苦的反思,以及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桑间:象征贫困与乡土生活。
  • 江声:代表着自然的流动与生命的延续。
  • 征战地:象征历史的沉重与个人的挣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斗粟千金”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物质的丰盈
    • B. 贫困的无奈
    • C. 对战争的渴望
    • D. 对自然的热爱
  2. 诗人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拟人
    • B. 对仗
    • C. 排比
    • D. 比喻
  3. 诗中提到的“黄牛峡”与“白马津”主要用来表现什么?

    • A. 诗人的故乡
    • B. 自然的美景
    • C. 人生的宽广
    • D. 个人的孤独

答案:

  1. B
  2. B, D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韩元吉的《次韵子云盱眙道中三首》同样反映了战乱带来的苦痛,但韩元吉更侧重个人的感受与反思,而杜甫则更多地描绘社会的状况与民生的艰辛。两者在风格上虽有不同,但均表达了对历史的深沉思考与对生活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诗词曲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