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淮安军
作者: 文天祥 〔宋代〕
原文展示:
楚州城门外,白杨吹悲风。
累累死人塚,死向锋镝中。
岂无匹妇冤,定无万夫雄。
中原在其北,登城望何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楚州城外的悲凉景象。白杨树在悲风中摇曳,周围是一个个坟塚,死者都是死于战乱之中。难道没有为丈夫而哭泣的妇女吗?我相信也不会有多少英雄气概的男人了。中原就在北方,登上城头远望,景象无穷无尽,令人心痛。
注释:
- 楚州: 今江苏淮安,古代楚国的一个重要城市。
- 白杨: 一种树木,常与悲伤联系在一起。
- 累累: 形容数量众多。
- 死向锋镝中: 死者多是死于战斗中的武器。
- 岂无: 难道没有。
- 匹妇: 指代普通的妇女。
- 雄: 英雄或有气概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末年著名的抗元将领与诗人。他在抗元斗争中表现出色,以忠诚和勇气著称,后被俘而死,成为民族英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战乱期间,作者目睹了社会动荡与人民苦难,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切反思和对亡国之痛的感慨。
诗歌鉴赏:
《淮安军》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开篇的“楚州城门外,白杨吹悲风”,已渗透出一种苍凉和凄凉之感。白杨树常被用来象征离别与哀伤,营造出一种悲愁的气氛。接着,诗人通过描写“累累死人塚”,强调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生者对死者的哀悼与无奈,尤其是“死向锋镝中”,更是直接指出了战士们死于战斗的现实。
“岂无匹妇冤”,用反问的手法揭示了战争的另一面:那些失去丈夫的妇女,她们的悲痛与冤屈无人问津。诗的最后两句则将视角转向更广阔的地域,“中原在其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无限悲观与绝望。整个诗篇情感沉重,语言凝练,展现了文天祥对国家与人民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楚州城门外,白杨吹悲风。:描绘楚州的荒凉与悲伤的气氛。
- 累累死人塚,死向锋镝中。:显示战争带来的死亡与悲剧。
- 岂无匹妇冤,定无万夫雄。:强调战后的苦痛与英雄的无奈。
- 中原在其北,登城望何穷。:表现对国家局势的无望与惆怅。
修辞手法:
- 对仗: “白杨”和“死人塚”形成鲜明对比。
- 反问: “岂无匹妇冤”引发读者的思考。
- 意象: 白杨、死人塚等意象交织,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战争惨烈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深切忧虑与对无辜百姓苦难的同情,反映了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对和平的渴望。
意象分析:
- 白杨: 代表悲伤与离别,象征着战斗带来的痛苦。
- 死人塚: 体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暗示无数家庭的破碎。
- 锋镝: 象征战争的武器,承载着生死与奋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白杨”象征什么?
- A. 欢喜
- B. 悲伤
- C. 富贵
- D. 和平
-
“累累死人塚”表现了什么?
- A. 人口增加
- B. 战争带来的死亡
- C. 和平的希望
- D. 家庭团聚
-
中原在诗中代表什么?
- A. 美丽的风景
- B. 诗人的家乡
- C. 国家命运
- D. 战争的地方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陆游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与《淮安军》都表达了对国家与人民的关切。前者通过个人感受反映对历史的思考,而后者则以战争为背景,展现了更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选》
- 文天祥相关传记与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