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即事》

时间: 2025-01-06 15:33:11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端午即事
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白话文翻译:

五月五日的中午,您送给我一枝艾草。
老朋友无法相见,新朋友远在万里之外。
我那赤诚的心情照耀着往昔,但鬓发已经变白。
我想去追随灵均(指屈原),但三湘与我之间隔着辽阔的海洋。


注释:

字词注释:

  • :艾草,端午节时人们用艾草来辟邪。
  • 故人:老朋友。
  • 新知:新认识的朋友。
  • 丹心:赤诚之心。
  • 灵均:指屈原,因其字为“灵均”,他是伟大的爱国诗人。
  • 三湘:指湘江,湘水,古代称长江流域的湘江为三湘。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五月五日”是中国的端午节,传统习俗中人们会挂艾草、吃粽子以驱邪消病。
  • “灵均”指屈原,他以忠诚和爱国精神著称,诗人通过提及屈原表达自己对国家和理想的执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子华,号山谷,南宋抗元英雄,词人,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在抗击元朝的斗争中表现出极高的民族精神和忠诚情怀,后被俘并最终殉国。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文天祥在抗元的过程中,面对故人难见、国家沦陷的苦楚,借端午节的习俗表达了对故友的思念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歌鉴赏:

《端午即事》是文天祥在端午节期间写的抒情诗,诗中渗透着浓厚的民族情怀和个人情感,表达了对故友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首句“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通过对节日习俗的描写引入主题,而艾草象征着对邪祟的驱除,似乎也暗示着对国家困境的渴望解脱。

接下来的两句“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传达了诗人在动荡岁月中与老朋友失去联系的无奈,生动地描绘了战乱带来的孤独感。接着“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既是对自己赤诚心志的自省,也是对岁月流逝的感叹。最后一句“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渴望追随屈原的理想,但又无奈于现实的遥远与隔绝,充满了悲壮与无奈。

整首诗在意象的选用上极具典雅,既有传统节日的习俗,又有个人情感的深刻,能引起读者内心的强烈共鸣。文天祥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情感,展现了一个爱国者内心的挣扎与坚持,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崇高理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以端午节的时间背景,引入艾草的象征意义,代表着节日的习俗。
  2.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表达了对老朋友的思念及新朋友距离遥远的孤独感。
  3.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反思自己的忠诚未曾改变,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外貌却已改变。
  4.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表达渴望追随屈原的理想,但现实的阻隔让这一愿望难以实现。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形成鲜明对比。
  • 象征:艾草象征着驱邪和节日的传统,体现出对故友的思念与祝福。
  • 反复:通过“丹心照夙昔”反复强化了忠诚不渝的主题。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故友的思念、对理想的执着以及对现实无奈的感受,展示了文天祥作为爱国者的赤诚之心和对故国命运的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艾草:象征节日和对邪恶的抵御,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故人:代表着过去的回忆和情感的寄托。
  • 丹心:象征着忠诚和赤诚之情。
  • 三湘:代表着遥远的理想与追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端午即事》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文天祥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灵均”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李白
    • B. 屈原
    • C. 陶渊明
    • D. 曹操
  3. 诗中“赠我一枝艾”象征着什么?

    • A. 忘记
    • B. 驱邪
    • C. 友谊
    • D. 财富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文天祥的《端午即事》和屈原的《离骚》均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国家的忧虑,但文天祥更多地体现了在动荡时期的无奈与孤独,而屈原则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抗争精神。两者都是忠诚与爱国情怀的典范,展现了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诗人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文天祥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