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行中斋三首》
时间: 2025-01-07 21:39:21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送行中斋三首
作者: 文天祥 〔宋代〕
原文展示:
神龙荡失水,驯扰终未得。
威凤虽在薮,肯顾鸡鹜食。
所以古之人,受变心不易。
毫鼎已迁周,西山竟肌瘠。
豫子身自漆,长弘血成碧。
何尝怨废兴,而或二心迹。
坚白不在缁,羔裘良自惜。
此谊公素明,俗见或未识。
白话文翻译:
神龙失去水源,无法安逸地栖息。
即使威凤在丛林之中,难道会顾及那些鸡和野鸭吗?
因此,古人心志变化是极为不易的。
毫鼎已经迁移到周朝,西山的肌肉却显得枯瘦。
豫子的身体涂上漆,长久以来的血液变得青碧。
又何曾怨恨兴废,而是有些人心怀二意。
纯白之物不屑于黑色,羊皮裘衣自然要珍惜。
这份情谊本是公正明白,然而世俗之人或未曾识得。
注释:
字词注释:
- 神龙:传说中的龙,象征权力与尊贵。
- 威凤:指一种神鸟,寓意高贵与威严。
- 毫鼎:古代炊具,迁移象征权力的变化。
- 豫子:可能指代某种特定的身份或地区的人。
- 羔裘:指小羊的毛皮,象征温暖和珍贵的东西。
典故解析:
- 毫鼎迁周:指周朝建立后,象征权力的转移。
- 西山瘠肌:象征环境的恶化或权力的衰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天祥,号履善,南宋末年著名的抗元诗人和政治家,因其忠义而著称。文天祥一生致力于国家的存亡与民族的独立,最终为保卫国家而牺牲。
创作背景: 《送行中斋三首》是在文天祥抵御外敌、捍卫家国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他对故国情怀的深切思考及对友人的告别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结构上采取了四言的形式,语句简洁而富有力量。开篇以“神龙荡失水”开场,运用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失去依靠后的无助与失落。随后,诗人通过“威凤”和“鸡鹜”的对比,揭示了高贵与卑微之间的距离,暗含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
诗中提到“古之人,受变心不易”,表现了文天祥对于古人节操的钦佩,以及对当下人心不古的感慨。这种情感在“坚白不在缁”处达到高潮,强调了内心的坚定与外在环境的对立。
整首诗不仅是对友人的送别,更是对当下时局的深刻思索。文天祥以悲壮而坚定的笔调,传达了他对国家和友人的忠诚与牺牲精神,诗意深邃而感人至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神龙荡失水:象征失去依靠和权力后,曾经的威风已不复存在。
- 驯扰终未得:表明即使努力也难以获得原有的安宁。
- 威凤虽在薮:即使高贵的存在也不会关注卑微的生物。
- 肯顾鸡鹜食:暗示着高贵与卑微之间的不可相通。
- 所以古之人,受变心不易:古人有着坚定的信念,难以被外物所动摇。
- 毫鼎已迁周:历史上的权力转换,象征着变迁与不安。
- 西山竟肌瘠:环境恶化,象征着国家的衰败。
- 豫子身自漆:可能暗指某种身份的隐晦与掩饰。
- 长弘血成碧:形象描绘了身份的变化与痛苦。
- 何尝怨废兴:质疑世人对兴衰的怨恨。
- 而或二心迹:暗示了心态的不坚定与动摇。
- 坚白不在缁:强调了真情与信念的坚持。
- 羔裘良自惜:珍视内心的情感与信仰。
- 此谊公素明:友谊的真挚与透明。
- 俗见或未识:社会的常态往往无法识得真情。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神龙”、“威凤”等比喻高贵与权力。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对仗形式,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象征:通过“羔裘”等意象象征珍惜与坚贞的信念。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文天祥对友人的深切告别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反映了他忠诚于国家、坚持信念的崇高精神,揭示了在动乱时代,内心的坚定与珍视情感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神龙:象征权力与失落。
- 威凤:象征高贵与尊严。
- 鸡鹜:象征卑微与无助。
- 毫鼎:象征权力的象征与历史的变迁。
- 羔裘:象征珍惜的情感与内心的真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神龙荡失水”意指: A. 失去权力
B. 得到珍贵
C. 安逸生活
D. 自然灾害 -
“威凤虽在薮”中“薮”指的是: A. 乡村
B. 丛林
C. 沙漠
D. 城市 -
诗中提到的“羔裘”象征: A. 富贵
B. 友情
C. 珍惜
D. 忍耐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文天祥《送行中斋三首》与李白《将进酒》在主题上均有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后者则表现出一种潇洒的态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文天祥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