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上中秋月,天边白发翁。
一轮还自满,千里共谁同。
扰扰干戈后,栖栖羁旅中。
持杯那复问,一釂百分空。
白话文翻译:
在江边赏中秋明月,天边有位白发的老翁。
那轮明月依旧圆满,千里之遥又有谁能与我同享?
经历了纷扰的战争后,我如今身处异乡,漂泊无依。
举杯独自饮酒,又何必再问,心中所想依然是空无。
注释:
字词注释:
- 江上:江边,指江河的岸边。
- 白发翁:白发的老者,象征年长、智慧。
- 一轮:指一轮明月,常用于形容中秋的月亮。
- 共谁同:与谁共享,表达孤独感。
- 扰扰干戈:经历纷扰的战争,指的是动荡不安的时局。
- 栖栖羁旅:漂泊他乡,形容身处异地的无奈。
- 持杯那复问:举杯又何必再问,表示无奈与沉思。
- 一釂百分空:即使饮酒,心中仍感空虚。
典故解析: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赏月、团圆是其主要主题。诗中提到的“白发翁”可能象征着经历沧桑的人,代表着对过往的怀念和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鼎(1080-1159),字子美,号勤斋,宋代著名诗人,曾任宰相,因其政治生涯与诗歌成就而著称。他的诗风格清新自然,常以抒情见长。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中秋之际,赵鼎在经历了政治风波与战争后,心中感慨万千。中秋时节,思乡情浓,诗人通过月亮引发对人生、家国的思考,表达了对团圆的渴望和对过往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中秋呈元长 其一》通过描绘中秋明月的意象,传达了诗人深沉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开篇即用“江上中秋月”引入,月亮的圆满与诗人的境遇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在这轮明月之下,诗人独自一人,面对天边的白发翁,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扰扰干戈后,栖栖羁旅中”一句,表现出诗人经历了战乱的动荡,漂泊在外的无奈,内心的孤独愈加显得沉重。最后两句“持杯那复问,一釂百分空”则以举杯自饮的方式来强调孤独感,虽然有酒相伴,心中却是空寂无物,体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在意象上以月亮为主线,融入了对历史的回顾与对未来的迷茫,情感真挚而深沉,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与深邃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上中秋月: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与时节,暗示着团圆的节日。
- 天边白发翁:通过白发老者的形象,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与对时间的感慨。
- 一轮还自满:月亮依旧圆满,象征着团圆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 千里共谁同:抒发了孤独感,质疑在千里之外有谁能与自己共享这份美好。
- 扰扰干戈后:经历战乱后的无奈,反映出社会动荡带来的心理影响。
- 栖栖羁旅中:进一步强化了漂泊无依的孤独感。
- 持杯那复问:举杯自饮,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寂寞与无奈。
- 一釂百分空:即使饮酒,依然感到心灵的空虚,表达了对人生的思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比喻为团圆的象征,表现出诗人对团圆的向往。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共谁同”来表现孤独感,体现出诗人的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中秋节团圆的渴望与现实中的孤独感。通过对明月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过往的追忆和对未来的迷茫,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中秋月:象征团圆与思念。
- 白发翁:代表经历与智慧。
- 千里:暗示距离与孤独。
- 干戈:象征战争与动乱。
- 羁旅:表现漂泊与无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扰扰干戈”指的是什么? A. 和平的生活
B. 纷扰的战争
C. 快乐的团聚 -
诗人通过哪个意象表达了对团圆的渴望? A. 白发翁
B. 中秋月
C. 千里 -
诗中“持杯那复问”反映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高兴
B. 无奈与孤独
C.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以月亮为主题,表现思乡之情。
- 苏轼的《水调歌头》:描绘月亮,表达对兄弟的思念。
诗词对比:
- 赵鼎的《中秋呈元长》与苏轼的《水调歌头》:两首诗均以中秋明月为主题,但赵鼎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与思考,而苏轼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兄弟的思念和人生哲理。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古诗词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