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还家
作者: 赵鼎 〔宋代〕
原文展示:
但切思家念,那知行路难。
杯盘无作具,菽水自加餐。
竹老风声劲,山深夜气寒。
肯教孤枕梦,容易到长安。
白话文翻译:
虽然心中切切思念家乡,却不知道行路是如此艰难。
没有酒杯和盘子,只能用豆和水来充饥。
竹子在风中发出劲烈的响声,山里夜里寒气逼人。
怎么能让孤单的枕边梦,轻易到达长安呢?
注释:
- 但切思家念:心中非常思念家乡。
- 行路难:行走的道路艰难。
- 杯盘无作具:没有酒杯和盘子,没有美食器皿。
- 菽水自加餐:只能用豆子和水来充饥。
- 竹老风声劲:老竹子在风中发出强烈的声音。
- 山深夜气寒:山中深处夜里气温寒冷。
- 肯教孤枕梦:愿意让孤独的梦。
- 容易到长安:轻易地到达长安。
典故解析:
“长安”指的是当时的都城,象征着繁华与归宿。诗中提到的“孤枕梦”体现了对家乡的渴望与归属感,反映了行者内心的孤独与艰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鼎(公元1085年-1147年),字珍卿,号冷庐,南宋初年的著名词人,政治家。赵鼎生于北宋末年,曾任宰相,因其政治上的成就与文学上的成就而受到后人的推崇。他的诗词多以思乡、怀人的主题为主,表现了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对家国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还家》创作于赵鼎流亡期间,面临国家动乱,心中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愈发强烈。在此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旅行的艰辛,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无奈之情。
诗歌鉴赏:
《还家》是一首极具情感深度的诗,表现了诗人在艰难旅途中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诗的开端便以“但切思家念”引入,直接表达了思乡的主题。接下来的“那知行路难”则突显了旅途的艰辛,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环境的对峙。诗中提到的“杯盘无作具,菽水自加餐”,不仅描绘了简陋的生活状况,也暗示了诗人对过去富足生活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随着诗意的深入,作者描绘了夜晚中竹子的风声和山中的寒气,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凄凉的氛围。最后一句“肯教孤枕梦,容易到长安”更是将孤独与思乡情感推向高潮,反映了人们在困境中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及归属感的缺失。全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展现了赵鼎作为宋代诗人的艺术才华及其对家国的深情厚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但切思家念:诗人首先表露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设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 那知行路难:紧接着反映出行路的艰苦,形成对比,增强思乡的痛苦感。
- 杯盘无作具:描绘了简陋的饮食条件,进一步加重了孤独感。
- 菽水自加餐:以豆水充饥,突显生活的困苦。
- 竹老风声劲:夜晚的风声象征着环境的凶险与孤独,增强诗的氛围。
- 山深夜气寒:描绘深山夜晚的寒冷,暗示内心的孤寂。
- 肯教孤枕梦:孤枕指代孤独的生活状况,梦则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容易到长安:最后一句表达了对归属感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孤枕梦”,用以象征孤独和思乡的情感。
- 对仗:如“杯盘无作具,菽水自加餐”,形成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竹子的风声被描绘成“劲”,赋予自然以生命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中心思想是对家乡的思念与归属感的渴望,表现了人们在动荡时期的无奈与孤独。通过对艰难旅途的描绘,诗人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家乡:象征着温暖与归属感,是诗人内心的寄托。
- 旅途:象征着人生的艰辛与不易。
- 竹子:象征坚韧与孤独,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受。
- 长安:象征着繁华与希望,代表着归宿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杯盘”代表了什么? A. 美食
B. 孤独的生活
C. 旅行的艰辛
D. 家乡的富饶
答案:B -
“竹老风声劲”中的“劲”指的是什么? A. 强烈的风声
B. 竹子的坚韧
C. 孤独的感受
D. 旅行的疲惫
答案:A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家乡的思念
B. 对人生的感悟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朋友的怀念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同样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情感。
- 《月夜忆舍弟》 杜甫:描写了旅途中的孤独与思乡。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还家》:两者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但李白的作品更为直接感性,而赵鼎则通过旅途的艰难与孤独来衬托思乡的痛苦。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诗文鉴赏辞典》
- 《赵鼎年谱与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