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 和月三题西田弟天寒翠袖图》
时间: 2025-01-06 15:25: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扬州慢 和月三题西田弟天寒翠袖图
作者:姜恭寿 〔清代〕
蛩语催寒,蟾光破暝,绘成一片秋容。
恨阑干十二,倚不尽愁踪。
宛转向池塘立遍,惊看月影,过了梧桐。
任香尘冰透,苍苔立折弯红。
踌躇半晌,乍回头密语西风。
想漏杳如年,宵凉似水,香冷薰笼。
有梦知无觅处,霜桥茅店泊孤篷。
把鸳衾红泪,不如滴向芙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寒冷的秋夜,蟋蟀的鸣叫催促着寒意,明月照破了夜幕,映出一片秋天的景象。诗人对栏杆的恨意涌动,无法尽述心中愁苦。月影在池塘中游弋,惊动了梧桐树的宁静。香气在寒霜中透出,青苔弯曲着红花。诗人踌躇了半晌,回头与西风细语,思绪如同流逝的岁月,夜晚似水般的清凉,香气在熏笼中逐渐冷却。梦境中的人不知道该往何处寻觅,霜桥旁的小店停着孤零零的船只。相比于泪水洒在鸳鸯被上,倒不如滴落在芙蓉花上。
注释
- 蛩语:指蟋蟀的鸣叫。
- 蟾光:指月光,蟾蜍常用来象征月亮。
- 愁踪:指愁苦的痕迹或踪迹。
- 香尘:指香气与尘埃,这里象征着花香。
- 苍苔:指青苔,生长于石头或土壤上的绿色植物。
- 鸳衾:指双人被,象征爱情的温暖。
- 芙蓉:荷花,象征美丽与纯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姜恭寿,清代诗人,字子恒,号白石,著有诗词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及人生感悟,风格清雅、细腻。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迁,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生活的感慨,尤其是在秋冬之交的寒冷季节,愈发显得情感深沉。
诗歌鉴赏
这首《扬州慢》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开篇的“蛩语催寒,蟾光破暝”,以生动的声音与光影营造出一种凄清的秋夜氛围,立即引起读者的共鸣。接下来的“恨阑干十二,倚不尽愁踪”,表达了诗人对愁苦的无奈与依恋,似乎十二个栏杆都承载着他无尽的思绪。
诗中对池塘月影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心的交融,月光与水波的闪烁,仿佛在诉说着诗人的孤独与思念。尤其是“想漏杳如年,宵凉似水”,将时间的流逝与夜的寒冷结合在一起,传达出一种对过往的缅怀与无奈。最后,诗人以“把鸳衾红泪,不如滴向芙蓉”结束,体现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选择情感的寄托,寓意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蛩语催寒:蟋蟀的鸣叫声加重了寒冷的气氛。
- 蟾光破暝:月光透过黑夜,照亮了四周。
- 恨阑干十二:诗人对栏杆的恨意象征着对愁苦的执着。
- 宛转向池塘立遍:月影在池塘中波动,表现出一种迷离的美感。
- 惊看月影,过了梧桐:意象的转变,表现出对过去的回忆。
- 任香尘冰透:香气在寒冷中依然存在,象征着美好的记忆。
- 有梦知无觅处:梦境中不知所寻的孤独感。
- 把鸳衾红泪: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与遗憾。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蟋蟀的鸣叫比作寒意的催促。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如月影惊动梧桐。
- 对仗:如“宵凉似水,香冷薰笼”,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在寒冷的秋夜中,面对自然景物所引发的情感波动,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与对爱情的渴望,情感细腻而深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容:象征着凋零与思念。
- 月影:代表着孤独与怀旧。
- 香尘:象征着美好回忆的残留。
- 鸳衾:象征爱情的温暖与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蛩语催寒”中的“蛩”指的是哪种动物?
A. 蟋蟀
B. 蛤蟆
C. 蚂蚁
D. 蝉 -
填空题:诗中提到“香冷薰笼”,这里的“薰”指的是__。
-
判断题:诗中“把鸳衾红泪”是表达对爱情的珍惜。(对/错)
答案
- A
- 香气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
诗词对比:
- 《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与情感的忧伤,风格上更为细腻。
- 《木兰花》:通过自然景物反映个人情感,风格上较为豪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