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生崖木响,霭散洞门宽。
幽径盘危入,青天一面看。
三冬僧定煖,五月客游寒。
纵有通神笔,亦应图出难。
白话文翻译:
风吹动悬崖上的树木,发出响声,云雾散去,山洞的门显得宽阔。
幽静的小路蜿蜒而上,直通向高处,仰望青天一片明亮。
三冬时节,僧人静坐在温暖的地方,而五月的游客却感到寒冷。
即使有神奇的笔,也难以描绘出这幅美景的真实。
注释:
- 风生:风吹动的意思。
- 崖木响:悬崖上的树木因风而作响。
- 霭散:云雾散去。
- 洞门宽:山洞的入口显得宽阔。
- 幽径盘危入:幽静的小路盘旋而上,通向高处。
- 三冬僧定煖:三冬时节,僧人静坐在温暖的地方。
- 五月客游寒:五月的游客却感觉到寒冷。
- 纵有通神笔:即使拥有神奇的画笔。
- 图出难:也很难描绘出这幅美景。
典故解析:
无明显特定典故,但诗中提到的“僧”和“客”是常见的文化意象,反映了隐居与游历的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蒋纬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他以山水诗著称,常常在作品中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可能是诗人游览澹山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感悟以及对人生态度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展现了作者对山水的深刻观察和内心的哲理思考。开篇通过“风生崖木响,霭散洞门宽”两句,描绘出一种生动而静谧的自然状态,风的声音和云雾的消散让人感到生命的律动。接着“幽径盘危入,青天一面看”,作者用“幽径”与“青天”的对比,表现了攀登的艰难与豁然开朗的感觉,暗示着追求真理与心灵自由的旅程。
后两句中,诗人通过“冬天的僧人”和“五月的客人”的对比,进一步揭示了人们在不同环境下的感受。虽然是在温暖的三冬,僧人却能保持内心的平静,而五月的游客却感到寒冷,这其中隐含了对于生活状态和心境的深思。
最后一句“纵有通神笔,亦应图出难”,则是对艺术创作的自省,表达了即使是技艺高超的画家,也难以完全捕捉大自然的深邃与复杂。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同时,深刻探讨了人类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很高的哲理性与艺术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生崖木响:描写风吹动崖边的树木,表现出自然的力量。
- 霭散洞门宽:云雾散去,洞口显得宽广,象征着明朗与开阔。
- 幽径盘危入:幽静的小路曲折向上,进入险峻的地方,表现出探险的艰辛。
- 青天一面看:仰望蓝天,感受到一种豁然开朗的心境。
- 三冬僧定煖:在寒冷的冬天,僧人静坐在温暖处,体现出内心的宁静。
- 五月客游寒:尽管是夏季,游客却感到寒冷,反映出环境与心境的矛盾。
- 纵有通神笔:即使有神奇的画笔,表达出对艺术创作的无奈。
- 亦应图出难:即使技艺高超,也难以描绘出自然的真实与深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感受结合,形成独特的意象。
- 对仗:如“幽径盘危入,青天一面看”,工整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探讨了人类内心的宁静与纷扰,表达了对艺术创作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敬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变化。
- 崖木:代表着生命的坚韧与顽强。
- 洞门:象征着未知的探险与心灵的开阔。
- 青天:象征着希望与自由。
- 僧与客:代表着不同的人生态度与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风生崖木响”的意思是? A. 风吹动树木
B. 风刮得很大
C. 风没有声音
D. 风没有影响 -
“三冬僧定煖”的意境是什么? A. 寒冷
B. 宁静
C. 热闹
D. 忙碌 -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艺术创作的什么态度? A. 自信
B. 无奈
C. 矛盾
D. 绝望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同样描绘山水,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哲思。
- 王维的《山居秋暝》:在宁静的自然中探寻内心的平和。
诗词对比:
- 《题澹山岩》 vs 《望岳》:两首诗都描写自然景色,前者更侧重于心灵的感受,后者则强调山的雄伟与壮丽。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两位诗人在自然景观中的不同情感表达与哲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