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春·着破荷衣》
时间: 2025-01-17 10:05: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汉宫春·着破荷衣
作者: 赵汝茪 〔宋代〕
着破荷衣,笑西风吹我,又落西湖。
湖间旧时饮者,今与谁俱?
山山映带,似携来画卷重舒。
三十里,芙蓉步障,依然红翠相扶。
一目清无留处,任屋浮天上,身集空虚。
残烧夕阳过雁,点点疏疏。
故人老大,好襟怀,消减全无。
慢赢得,秋风两耳,冷泉亭下骑驴。
白话文翻译
我穿着这件破旧的荷叶衣,微笑着让西风吹拂我,仿佛又回到了西湖。湖上曾经的饮酒之人,如今与我同在的又是谁呢?山峦叠嶂,仿佛在携带着画卷重新展开。三十里外,芙蓉花朵依旧相扶相映。眼前一片清澈,哪里还有可以停留的地方,任凭屋舍在天空中漂浮,身心却感到空虚。夕阳余晖透过大雁,稀稀落落的点缀在天际。老朋友已是白发苍苍,往日的豪情壮志也已无存。慢慢地享受着秋风的耳语,在冷泉亭下骑着驴子。
注释
- 着破荷衣:穿着破旧的荷叶衣,荷衣象征清雅与水乡情景。
- 笑西风吹我:形象描写,表现诗人轻松自在的心情。
- 湖间旧时饮者:指的是曾经与诗人一起饮酒作乐的朋友,暗示时间的流逝。
- 山山映带:山峦环绕,像是披着画卷。
- 芙蓉步障:特指芙蓉花,青翠的美景。
- 清无留处:清澈无物,表现孤独的状态。
- 残烧夕阳:夕阳即将落下,诗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
- 故人老大:朋友因岁月的流逝而变老。
- 冷泉亭下骑驴:在冷泉亭下悠闲地骑驴,象征着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赵汝茪,字子云,号冰壶,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词作,风格清新脱俗,常为抒发个人的情感与对自然的热爱而作。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常常感慨人生的无常与时间的流逝。诗中流露出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与对现实孤独的感慨。
诗歌鉴赏
《汉宫春·着破荷衣》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了诗人穿着破旧荷衣的闲适情景,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诗中的“西湖”不仅是地理的描写,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寄托,象征着美好而又遥远的回忆。通过对“旧时饮者”的追忆,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反映出人际关系的脆弱与时间的无情。
诗中“山山映带,似携来画卷重舒”则将自然景色与艺术美感相结合,传达出一种静谧而和谐的意境,令人心旷神怡。而“身集空虚”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抒发了对生活意义的深刻思考。整首诗在描绘秋日景色的同时,流露出淡淡的忧伤,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及人事变迁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着破荷衣,笑西风吹我,又落西湖。:破衣服不再美丽,诗人却以笑容面对,仿佛在与自然和解。
- 湖间旧时饮者,今与谁俱?:感叹昔日伙伴的缺失,反映了孤独的情感。
- 山山映带,似携来画卷重舒。: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 三十里,芙蓉步障,依然红翠相扶。:即使距离遥远,芙蓉花依旧盛开,象征生命的顽强。
- 一目清无留处,任屋浮天上,身集空虚。:表现出诗人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无所依托的空虚感。
- 残烧夕阳过雁,点点疏疏。:夕阳的余晖映照在飞过的大雁身上,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 故人老大,好襟怀,消减全无。:老朋友因岁月流逝而失去了往日的豪情。
- 慢赢得,秋风两耳,冷泉亭下骑驴。:诗人放慢步伐,享受生活的宁静,骑驴在亭下,象征对生活的淡泊。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山山映带,似携来画卷重舒”,将自然景色比作画卷,强调其美丽。
- 拟人:如“夕阳过雁”,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的情感,增强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具有对仗的特点,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风光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同时流露出对生活的淡泊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荷衣:象征洁净与清雅,同时也反映出诗人的清高与孤独。
- 西湖:传统文化中常用的意象,代表着美好与诗意的生活。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带来忧伤与感慨。
- 冷泉亭:一种隐逸的生活状态,象征诗人对淡泊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着破荷衣”象征什么?
- A. 贫穷
- B. 清高与孤独
- C. 快乐
-
诗人对“旧时饮者”的感慨反映了什么?
- A. 对友人的思念
- B. 对酒的喜爱
- C. 对自然的热爱
-
“残烧夕阳过雁”中的“夕阳”主要象征什么?
- A. 美好
- B. 时光的流逝
- C. 安宁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长恨歌》(白居易):同样抒发对往事的追忆与对人生的感慨。
- 《庐山谣》(李白):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结合,展现出孤独与自由。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但用意更为直接,少有自然描写。
- 《月夜忆舍弟》(杜甫):对兄弟的思念与对生活艰辛的感悟,情感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文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