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杂兴
作者: 顾苏 〔清代〕
睡味甜于蜜,诗情冷似冰。
养疴先断酒,爱寂并疏僧。
花落从风扫,窗虚见月升。
吾庐谁共此,静对一枯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与思考。诗中的“睡味甜于蜜”指的是作者睡眠的滋味比蜜还要甜美,暗示了一种安逸的生活状态;而“诗情冷似冰”则说明了作者在创作诗歌时的情感冷淡。接着提到“养疴先断酒”,意味着在养病期间,首先要戒酒;“爱寂并疏僧”则表明作者对寂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与僧人的疏离相呼应。再往后,花瓣随风飘落,窗外月亮渐渐升起,表现了自然的变化;最后一句“吾庐谁共此,静对一枯藤”则是对孤独的感慨,只有一根枯藤相伴,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沉思。
注释:
字词注释:
- 睡味:睡觉的感觉,指睡眠的状态。
- 甜于蜜:形容睡眠的舒适程度超过蜜糖。
- 诗情:写诗时的情感与灵感。
- 疴:疾病,通常指慢性病。
- 疏僧:与僧人保持距离,表示对世俗的疏离。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花落”和“月升”都是自然景象,常用于描绘时光流逝和人生感悟。古人常常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来反思人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苏,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在清代文人中以其独特的诗风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而闻名。其诗作多表现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的热爱,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诗作产生于清代,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使得许多文人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顾苏在此背景下,表达了对孤独的认知与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杂兴》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通过简单的自然景象与个人感受,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作者通过对比睡眠的甜蜜与创作的冷淡,揭示了生活中快乐与痛苦的交织。接下来提到养病与戒酒,暗示了在病痛中人们需要放弃一些快乐,而选择更为清净的生活。这里的“爱寂”则表现出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似乎在向读者传达一种自我反省的态度。后面的自然描写,如“花落从风扫,窗虚见月升”,不仅描绘了四季的变化,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最后一句“吾庐谁共此,静对一枯藤”,则是对孤独的深刻感悟,表达了在这份孤独中,诗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这种孤独并非消极,而是一种内心的宁静与自我反省,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睡味甜于蜜”:睡眠的感觉比蜜还要甜,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睡眠的珍视。
- “诗情冷似冰”:写诗时的情感冷淡,暗示创作的艰难。
- “养疴先断酒”:在养病期间,首先要戒酒,反映出对健康的重视。
- “爱寂并疏僧”:对寂静生活的向往,表明了与世俗的疏离。
- “花落从风扫”:花瓣随风飘落,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窗虚见月升”:窗外的月亮升起,表现了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希望。
- “吾庐谁共此”:感慨孤独,询问谁能陪伴自己。
- “静对一枯藤”:在静谧中对待一根枯藤,展现了内心的宁静与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睡眠比作蜜,强调其甜美。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意象:花、月、藤等自然意象,寓意深远,象征生命的变化。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反思,体现了对孤独的接受与自然的敬畏。通过对静谧生活的向往,传达出一种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睡: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放松。
- 蜜:代表甜美与幸福的时光。
- 冰:象征冷淡与孤独的情感。
- 花:象征生命的短暂与美好。
- 月:象征希望与光明,带来宁静的思考。
- 枯藤:象征孤独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睡味甜于蜜”中,‘蜜’指的是什么?
- A. 蜜蜂的食物
- B. 甜美的感觉
- C. 酿造的酒
-
“吾庐谁共此”中的‘庐’指代什么?
- A. 房屋
- B. 庙宇
- C. 田地
-
该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 A. 快乐
- B. 孤独
- C. 愤怒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by 李白
- 《夜泊牛津》 by 张继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以孤独感为主题,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思乡之情。
- 《杂兴》:更侧重于对生活的反思与对自然的感悟,展现了一种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歌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的魅力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