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

时间: 2025-01-01 15:22:56

关山月,关山月。

分影送征人,寒光射矛戟。

胡笳声断塞鸿惊,征人泪下思乡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关山月,关山月。分影送征人,寒光射矛戟。胡笳声断塞鸿惊,征人泪下思乡国。

白话文翻译:

关山月,关山月。月光照在征人的身上,映出他孤独的身影,寒冷的光芒照射着他的矛戟。胡笳声响起,声声断肠,惊飞了北方的鸿雁,征人不禁泪下,思念着自己的故乡。

注释:

  • 分影:指月光照射下的影子。
  • 征人:指正在征战或远行的人。
  • 寒光:指月光冷清的光辉。
  • 矛戟:古代兵器的统称,象征战争。
  • 胡笳:一种乐器,常用于边塞音乐,代表战争与思乡之情。
  • 塞鸿:边塞的鸿雁,象征自由与归属感。

典故解析:

“胡笳”源于古代边塞生活,常用来表达战士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塞鸿”则暗指北方的鸿雁,常被用作思乡的象征。在古代,征人远行,常常面临生死与思念的双重压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勋,宋代诗人,以其边塞诗著称,作品多描绘战争与思乡的情感,风格淳厚质朴。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北宋时期,当时国家多战,诗人通过描绘征人的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与民众的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

《关山月》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征人孤独的心境与思乡的情感。诗中“寒光射矛戟”不仅描绘了夜晚的寒冷气氛,也象征了战争的残酷与征人的无奈。诗的前两句反复提及“关山月”,既是对月亮的描绘,也是表达了征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诗中“胡笳声断塞鸿惊”则通过音乐的意象传达了对故乡的渴望与悲伤,胡笳声像是战争的号角,断断续续,令人心痛。最后一句“征人泪下思乡国”,直白而情感丰富,展现了征人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与流泪之痛。

整首诗以质朴的语言,通过对景、对情的描绘,深刻反映了战士在外征战时的孤独与对家乡的思念,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关山月,关山月:开篇重复,强调月亮的孤独与征人的孤独。
  • 分影送征人:月光照射下的影子,象征征人的孤独与无助。
  • 寒光射矛戟:寒冷的光辉照在武器上,暗示战争的氛围与征人的艰辛。
  • 胡笳声断塞鸿惊:胡笳声响起,惊飞了鸿雁,声音与思乡情绪交织。
  • 征人泪下思乡国:最后一句直白而感人,揭示了征人的心境与思乡的痛苦。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寒光射矛戟”对“分影送征人”,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胡笳声与鸿雁的反应结合,生动描绘出思乡的情感。
  • 象征:月光、胡笳、鸿雁等意象象征情感的深度与丰富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思乡”展开,通过对边塞生活的描绘,展现了战士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表达了普遍的家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思念与孤独。
  • 矛戟:战争与征人身份的象征。
  • 胡笳:边塞音乐,代表战争的悲哀与思乡之情。
  • 鸿雁:自由、归属与思乡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寒光射矛戟”所描绘的是什么情境?

    • A. 温暖的夜晚
    • B. 冷战的氛围
    • C. 欢乐的节日
    • D. 乡村的宁静
  2. “胡笳声断塞鸿惊”中的“胡笳”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一种动物
    • C. 一种植物
    • D. 一种食物
  3. 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 A. 战争的胜利
    • B. 思乡与孤独
    • C. 自然风光
    • D. 爱情故事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静夜思》
  • 高适《别董大》

诗词对比:

  • 曹勋的《关山月》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首诗都描绘了边塞生活,但前者更侧重于思乡情感,后者则突出壮丽山河的壮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