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绕彤城瑞雾凝,
催班晓色渐分明。
龙门肃立章身别,
得著银袍却最荣。
白话文翻译:
群山环绕着红色的城池,瑞气弥漫,雾气凝聚;
在晨曦的催促下,班次逐渐变得清晰。
龙门前庄严地矗立着,章贡的身影分外显赫;
能获得银袍的荣誉,是最为光荣的事。
注释:
- 彤城:指红色的城池,象征吉祥与繁荣。
- 瑞雾:指吉祥的雾气,寓意美好的兆头。
- 催班:指晨曦催促着考生的班次。
- 龙门:古代传说中,鲤鱼跃龙门后可以化为龙,象征成功与飞跃。
- 银袍:指进士的服装,象征荣誉与地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字仲明,号玉溪,宋代著名诗人,官至翰林学士,参与科举考试的相关事宜,擅长诗词和散文,作品多描绘人生百态和自然风光,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进士考试时,描绘了考生们在紧张的气氛中等待成绩的情形,表达了对成功的渴望和对荣誉的追求,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的影响。
诗歌鉴赏:
这首诗开篇以“山绕彤城瑞雾凝”描绘出了一幅清晨的美丽画面,山峦环绕着城池,瑞雾缭绕,给人一种祥和而神秘的感觉。此时的彤城不仅是考生们奋斗的地方,也象征着美好的理想与希望。诗中“催班晓色渐分明”一句,传达了紧张的气氛,随着晨光的到来,考生们的心情也开始逐渐明朗,这既是对结果的期待,也是对未来的憧憬。
接下来的“龙门肃立章身别”一句,将考生与成功的象征——龙门进行对比,暗示通过考试这一关口后,考生将获得崇高的地位。而“得著银袍却最荣”则是对进士身份的赞美,银袍象征着荣誉,意味着考生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表现了对知识和成就的向往,情感真挚而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绕彤城瑞雾凝
描述了山围绕着红色的城池,瑞气弥漫,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美好的氛围。 -
催班晓色渐分明
清晨的光线逐渐明亮,考生们的紧张与期待在这光明中显现出来。 -
龙门肃立章身别
龙门象征着成功与荣耀,考生们在此静候,彰显出他们对未来的渴望。 -
得著银袍却最荣
获得进士银袍的荣耀是对他们努力的最好回馈,表明了对成功的渴望与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龙门”比喻成功的机会,表现出考生们的追逐与向往。
- 对仗:诗句对称,形成美感,如“瑞雾凝”和“晓色明”形成视觉上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进士考试的主题展开,表现了考生们对荣誉的渴望,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待,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稳重与庇护,代表着坚韧不拔的精神。
- 彤城:象征理想与美好的未来。
- 瑞雾:代表吉祥与希望,寓意着美好的兆头。
- 龙门:象征成功和成就,体现出追求的目标。
- 银袍:象征荣誉与地位,代表着社会的认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彤城”指的是什么?
- A. 红色的城池
- B. 白色的城池
- C. 绿色的城池
-
“得著银袍”中的银袍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荣誉
- C. 权力
-
诗中的“龙门”象征着什么?
- A. 失败
- B. 成功
- C. 迷茫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张镃与李白在诗歌风格上的对比:李白的作品常表现出豪放不羁、奔放的情感,而张镃则更注重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对人生的思考,反映出时代背景和个人风格的差异。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 《唐宋诗词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