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零一首》

时间: 2025-01-17 10:36:17

哑却我口秃我舌,明眼衲僧难辨别。

今朝撒向诸人前,须弥灯王笑不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哑却我口秃我舌,明眼衲僧难辨别。今朝撒向诸人前,须弥灯王笑不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我无法言说、舌头枯竭的状态,而那些明理的僧人也难以看清真相。今天我将真理洒向众人面前,然而须弥山的灯王却笑得不彻底。

注释:

  • 哑却:无法说话,沉默。
  • 秃我舌:形容舌头干枯,无法表达。
  • 明眼:形容聪明、有见识的人。
  • 衲僧:僧人、和尚。
  • 须弥:是佛教中一种象征,代表着最高的智慧和真理。
  • 灯王:灯的王者,这里象征智慧的化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释慧性,宋代僧人,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著称。其诗作常常反映出对人生、智慧和真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在宋代,佛教文化盛行,释慧性在这股浪潮中,结合个人的修行与思考,创作出许多反映内心世界和对真理探求的作品。这首诗可能是在某次讲经或聚会中所作,表达了他对言语和智慧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哲理。诗人首先描绘了自己内心的焦虑与无奈,无法用语言表达心中所思所感。接着,他指出即便是聪慧的僧人,也未必能洞悉真理。这种对智慧的质疑,反映了诗人对当时宗教语境的思考。最后,"须弥灯王笑不彻"的句子,既有对高深智慧的向往,也暗含了对人类理解能力的自嘲与无奈。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情感上层层递进,使得读者在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哲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哑却我口秃我舌”:表达了内心的沉默与无助。
    • “明眼衲僧难辨别”:即使是明理的僧人,依然无法辨清真相。
    • “今朝撒向诸人前”:今天我将真理展现在众人面前。
    • “须弥灯王笑不彻”:象征智慧的须弥灯王对此未能彻底理解而发笑。
  • 修辞手法

    • 比喻:把智慧比作灯,强调其重要性。
    • 对仗:句式工整,形成音韵的和谐感。
  • 主题思想:探索言语的局限性与真理的深奥,反映出人们在追求智慧过程中的无奈与困惑。

意象分析:

  • “口”与“舌”:象征表达与沟通的工具,体现了诗人对言语的无力感。
  • “明眼衲僧”:代表社会中那些有智慧的人,暗示即使是他们也无法完全理解。
  • “须弥灯王”:象征至高无上的智慧与真理,反映出对智慧的渴望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哑却我口秃我舌”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无法说话的痛苦
    • B. 说话的快乐
    • C. 口才的自信
  2. “明眼衲僧难辨别”中的“明眼”指的是:

    • A. 眼睛明亮
    • B. 聪明、有见识的人
    • C. 盲人
  3. “须弥灯王笑不彻”暗示了什么?

    • A. 人对真理的理解是有限的
    • B. 智慧的绝对性
    • C. 笑声的欢乐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唐代王维的《鹿柴》:同样探讨了自然与智慧的关系。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反映个人对生活真谛的追求。

诗词对比

  • 比较释慧性的这首诗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两者都涉及到智慧与真理的探讨,但释慧性更为直接地反映出对语言的无力感,而王维则倾向于通过自然景色表达内心的情感与哲理。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传记》
  • 《佛教文学与哲学探索》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