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寒甚毡帐中读杜诗》
时间: 2025-01-06 11:47: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草地寒甚毡帐中读杜诗
作者: 汪元量 〔宋代〕
白话文翻译:
少年时读杜甫的诗,曾经对其枯燥感到厌倦。如今再仔细阅读,才发现每一句都非常精彩。书生手握着书卷,跋涉在万里旅途之上。面容逐渐消逝,黑发也日渐苍老。心中思念的情人不再圆满,难道要自己变得像那黑皂?四下举目无亲,忧愁的情感涌入心怀。炎热的夏天冷得像冰,荒漠上寸草不生。我马在沙石中奔跑,我却饥肠辘辘,望着苍天。人和马不曾离开,冻死的危险仍未解除。何时才能迎来阳光明媚,阴霾的云朵尽数消散?
注释:
- 草地寒甚:寒冷的草地上。
- 毡帐:用毛毡搭成的帐篷,多用于游牧生活。
- 杜诗:指杜甫的诗,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忧国忧民的情怀著称。
- 书生挟蠹鱼:书生手中拿着书卷,蠹鱼是一种书虫,象征书生的学识。
- 朱颜日以衰:容颜在日渐衰老。
- 耿耿不圆卿:心中所思的情感难以圆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汪元量,字伯安,号静斋,宋代诗人,以诗词见长,擅长描绘自然与人情,风格清新雅致。
创作背景:诗作成于一个寒冷的冬季,诗人在帐篷中读杜甫的诗,触景生情,通过反思青春与时间的流逝,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孤独感。
诗歌鉴赏:
汪元量的《草地寒甚毡帐中读杜诗》是一首深具情感的诗作。开篇以“草地寒甚”为引,直接展现了自然环境的严酷,营造出一种寒冷的氛围,正好映衬了诗人的内心感受。随着诗句的展开,作者回忆起少年时对杜甫诗歌的厌倦,展现了成长过程中的变化——从无知到领悟,反映出对文学的逐渐成熟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中“朱颜日以衰,玄发日已老”两句,感叹时光的流逝,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珍惜。特别是“举目无寸亲,忧伤入怀抱”,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的心境,诗人似乎在无人的荒漠中感到失落与孤独,仿佛与世隔绝。
最后,诗作以“何当回白日,阴云尽一扫”收尾,表达了对光明和希望的渴望,渴求摆脱困境,迎来美好的未来。整首诗通过对杜甫诗作的阅读,引发了对人生、孤独和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使得这首诗在情感上具有很强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少年读杜诗,颇厌其枯槁。”:年轻时对杜甫的诗感到无趣。
- “斯时熟读之,始知句句好。”:如今再读,才发现每一句都很精彩。
- “书生挟蠹鱼,流行万里道。”:书生持书行走,象征知识的传播。
- “朱颜日以衰,玄发日已老。”:容颜和黑发都在逐渐衰老。
- “耿耿不圆卿,宁方自为皂。”:思念的情人无法圆满,难道自己也要变得像黑皂一样。
- “举目无寸亲,忧伤入怀抱。”:四周没有亲人,忧愁涌入心间。
- “炎天冷如冰,碛地不生草。”:酷热的夏天却冷得像冰,荒漠一片死寂。
- “我马跑沙石,我饥面苍昊。”:马在沙石中奔跑,自己却饥饿得面目苍白。
- “人马不相离,冻死俱未保。”:人与马始终相伴,却也面临着冻死的危机。
- “何当回白日,阴云尽一扫。”:期待阳光普照,驱散心头的阴霾。
修辞手法:
- 对比:少年时的厌倦与如今的领悟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将忧愁拟人化,表现出深厚的情感。
- 比喻:用“朱颜”和“玄发”比喻人的青春与年老,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杜甫诗作的反思,抒发了诗人对青春流逝、孤独感受和生活困境的深刻思考,同时寄托了对未来光明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草地:象征自然环境的冷酷与荒凉。
- 朱颜:象征青春与美好。
- 阴云:象征烦恼与困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汪元量是哪一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
诗中提到的“朱颜日以衰”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金钱的追求
- B. 对青春流逝的感慨
- C. 对友情的珍惜
- D. 对自然的热爱
-
诗中的“何当回白日,阴云尽一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对过去的怀恋
- B. 对未来的希望
- C. 对现状的满足
- D. 对他人的羡慕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汪元量的《草地寒甚毡帐中读杜诗》与杜甫的《春望》均表现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苦闷的感叹,前者更多的是个人的孤独与思考,后者则是在国家动乱中对家国的忧虑与无奈。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