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寿丘提刑)》
时间: 2025-01-04 09:23: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调歌头(寿丘提刑)
方岳 〔宋代〕
甓社有明月,夜半吐光寒。
淮南草木飞动,秀出斗牛间。
自有秦沙以后,试问少游而下,
谁卷入毫端。补衮仲山甫,
冰雪照云寰。霄汉近,绣衣去,
锦衣还。江南且为梅醉,
莫道岁将阑。三百六旬欲换,
五百岁终才始,日月两循环。
酌彼金错落,浇此碧琅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明月照耀下的景象,夜深时分,光芒清冷。淮南的草木在微风中摇动,显得格外鲜活,仿佛在牛斗星之间显现出来。从秦朝的沙土流传至今,若问自古以来的文人,谁能将这美景化作笔端的诗篇呢?补衮之士仲山甫的才华,宛如冰雪照耀着云间。天空近在咫尺,华丽的绣衣已然离去,锦衣又归。江南的梅花醉人,别再提岁月将尽的忧愁。三百六十个日子即将更替,五百年的时光才刚刚开始,日月循环不息。我们一同举杯,享受那金色的斑驳,浇灌这碧绿的琅玕。
注释:
字词注释:
- 甓社:指的是一种土砖的社团或地方,含有古老文化的意味。
- 明月:象征清冷、明亮的夜晚。
- 淮南:中国地名,代表着丰饶的土地。
- 斗牛间:指的是牛斗星,暗喻星空。
- 少游:指的是东晋的诗人阮籍,号称少游,代表着高洁的才情。
- 补衮:古代汉服的一种,象征着文人雅士。
- 仲山甫:指的是仲子,即孔子的弟子,代表着儒家文化。
- 琅玕:一种美丽的石头,象征珍贵。
典故解析:
- 秦沙:历史上秦朝的沙土,象征着悠久的历史。
- 少游与仲山甫:两位著名的文人,代表着文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岳,字廷秀,号山人,宋代著名诗人,以其情高意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作者的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词中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希冀。
诗歌鉴赏:
方岳的《水调歌头(寿丘提刑)》是一首抒情而富有哲理的词作。整首词以明月为引子,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明亮的夜晚氛围,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短暂。通过“淮南草木飞动,秀出斗牛间”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反映了诗人内心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
词中提到的“少游”与“仲山甫”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追溯,也是对当代文人的一种自省与期许,诗人通过他们的才华,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最后,诗人以“酌彼金错落,浇此碧琅玕”收尾,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整首词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情感由宁静的夜晚逐渐转向对人生哲理的深思,体现了方岳诗词中常见的情感细腻与哲理深邃的特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甓社有明月:开头以“明月”引入,暗示诗人对宁静夜晚的欣赏。
- 夜半吐光寒:描绘夜晚月光的清冷,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淮南草木飞动:转入对自然的描写,展现生命的活力。
- 秀出斗牛间:将自然景象与星空相结合,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 自有秦沙以后:提到历史,暗示文化的传承。
- 试问少游而下:引入文人的价值,反映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 谁卷入毫端:反问,强调文人创作的艰辛。
- 补衮仲山甫:进一步强调历史文化的深厚。
- 冰雪照云寰:描绘清冷的意象,寓意高洁。
- 霄汉近,绣衣去,锦衣还:表现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江南且为梅醉:描绘江南的美景,表达美好生活的向往。
- 莫道岁将阑:劝诫人们珍惜当下,不必惧怕时光流逝。
- 三百六旬欲换,五百岁终才始:哲理化的思考,表达人生的循环。
- 日月两循环:强调时间的永恒。
- 酌彼金错落,浇此碧琅玕:以酒作结,象征对生活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冰雪照云寰”,将文人比作高洁的冰雪。
- 对仗:如“锦衣还,绣衣去”,形成优美的音韵。
- 排比:如“日月两循环”,增强了整首词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对历史文化的反思,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象征清晰、宁静的内心。
- 草木:象征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美好。
- 江南:代表温润、柔美的文化背景。
- 金错落:象征财富与美好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少游”是指哪位文人?
- A. 杜甫
- B. 阮籍
- C. 李白
- D. 白居易
-
诗中“霄汉近”意指什么?
- A. 天空遥远
- B. 生活的近况
- C. 与天相近的感觉
- D. 诗人的心情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历史的追溯
- B. 对生命的珍惜
- C. 对爱情的思考
- D. 对友谊的赞美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对比方岳的《水调歌头(寿丘提刑)》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者都以明月为主题,但方岳更多地探讨了生命的循环与对未来的向往,而苏轼则表现了对离别的感伤与对明月的思考,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华诗词典》
- 方岳相关研究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