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莫为离情消瘦。转瞬红闺携手。屈指近元宵,姊妹团圞如旧。知否。知否。恰好月圆时候。
白话文翻译:
不要因为离别的情感而消瘦。转眼间,我们就能在红闺中携手相聚。指尖数着日子,元宵节即将来临,姐妹们团聚的情景如往常一样。你知道吗?你知道吗?正好是在月圆之时。
注释:
- 离情:离别的情感。
- 消瘦:因忧愁等原因而变得瘦弱。
- 红闺:指闺房,通常用来形容女子的居所。
- 屈指:用手指计算,形容很快就会到来。
- 元宵: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 团圞:团聚,指兄弟姐妹或亲友相聚的情景。
- 知否:表示询问对方是否知道。
典故解析:
“月圆”象征着团圆、和谐的家庭氛围,常用来表达对团聚的美好期盼。元宵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日,象征着家人团聚、欢庆丰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珍瑶,清代女词人,以清新婉约的风格著称。她的词多描写情感,尤其是女性的内心世界。
创作背景:本词作于元宵节前夕,表达了对姐妹团聚的期待,反映了当时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诗歌鉴赏:
这首《如梦令》通过轻快的韵律和清新的意象,传达了对团圆的渴望和姐妹情深的细腻情感。开篇以“莫为离情消瘦”引入,既表达了对离别之苦的感慨,又展现了期待团聚的坚定信念。接下来的“转瞬红闺携手”,则用轻快的语气描绘了姐妹间团聚的美好画面,带有一种温暖和亲切的氛围。诗中“屈指近元宵”进一步强调了即将到来的节日,暗示着团圆的时刻迫在眉睫。而“姊妹团圞如旧”则展示了她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相聚的美好期待。最后的“知否”一问,充满了亲昵与期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姐妹情深的眷恋。整首词简洁而意蕴深远,展现了女性细腻的情感世界和对家庭团聚的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莫为离情消瘦”:告诫自己和对方不要因离别而感到忧愁。
- “转瞬红闺携手”:表达对姐妹相聚的迫切期待。
- “屈指近元宵”:暗示元宵节的临近,象征团圆的节日。
- “姊妹团圞如旧”:描绘姐妹团聚的温馨场景。
- “知否”:用以询问,增添了情感的亲密感。
- “恰好月圆时候”:强调团圆的美好时机,寓意家庭和睦。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红闺携手”与“姊妹团圞”形成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对称性。
- 拟人:离情被赋予了情感,使人更易感同身受。
-
主题思想:这首词主要表达了对姐妹团聚的期盼,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传递出温暖和亲情。
意象分析:
- “月圆”:象征团圆、和谐。
- “红闺”:代表女性空间,体现了女性的柔美与温馨。
- “元宵”:象征着团聚的节日,传递出欢庆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清明节
- B. 元宵节
- C. 中秋节
-
“屈指近元宵”中的“屈指”是什么意思?
- A. 拳头
- B. 用手指计算
- C. 拍手
-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 A. 离愁别绪
- B. 对团聚的期待
- C. 对自然的感慨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 温庭筠《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诗词对比: 对比陈珍瑶的《如梦令》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两者都表达了女性对离愁的感慨与对团聚的渴望,但表现形式上,陈珍瑶的词更显轻快和期盼,而李清照则更为沉重和深情,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
- 《清代女词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元宵节文化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