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次上饶溪》

时间: 2025-01-14 20:50:43

碧溪行几折,凝棹宿汀沙。

角断孤城掩,楼深片月斜。

夜桥昏水气,秋竹静霜华。

更想曾题壁,凋零可叹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碧溪行几折,凝棹宿汀沙。
角断孤城掩,楼深片月斜。
夜桥昏水气,秋竹静霜华。
更想曾题壁,凋零可叹嗟。

白话文翻译:

这条碧绿的溪水曲折延伸,不知流经多少弯道,我停船在沙滩上过夜。远处,孤城的角楼被遮掩,深深的楼阁在斜斜的月光下显得更加幽深。夜晚的桥在朦胧的水气中显得模糊,秋天的竹子在霜华的映照下静谧无声。我更想起曾经在墙上题写的字迹,如今已是凋零,令人感到惋惜和叹息。

注释:

字词注释:

  • 碧溪:指清澈的溪流。
  • 凝棹:停下划桨,指停船。
  • 汀沙:水边的沙滩。
  • 角断:指城角被遮掩。
  • 片月:月光的片段,形容月光的模糊。
  • 昏水气:黄昏时水面上弥漫的雾气。
  • 秋竹:秋天的竹子。
  • 霜华:霜的光华,形容清冷的光辉。
  • 题壁:在墙壁上写字。
  • 凋零:形容衰败,消亡。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可以联想到古诗中常出现的“题壁”这一行为,通常与思念、怀旧相关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祜(约公元840-约900年),字子真,唐代诗人,曾任职于湖南、江西等地,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闻名。其作品多表现山水之美和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张祜旅途中,描绘了他在上饶溪的景象,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往事的追忆。诗中流露出对孤独与衰老的感慨,反映了人们在旅途中所感受到的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

《旅次上饶溪》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作,诗人在旅途中停留在上饶溪,感受到了溪水的清澈与月光的静谧。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夜晚的孤独与静谧,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思念的情绪。开头的“碧溪行几折”展现出自然环境的曲折与美丽,接着“凝棹宿汀沙”则描绘了诗人停船休息的情景,给人以一种静谧的感受。

中间两联的描写极富画面感,孤城、深楼与斜月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幽深的夜景。尤其是“夜桥昏水气,秋竹静霜华”二句,展现了夜晚水气朦胧的情景与秋竹的清冷,构建了一种恬静而又略显孤寂的氛围。最后两句“更想曾题壁,凋零可叹嗟”则转入回忆,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与惋惜,诗人在旅途中不仅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也对过往的岁月产生了深深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对生活与时间流逝的思考,体现出深沉而细腻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碧溪行几折:描绘溪水的清澈与弯曲,表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
  2. 凝棹宿汀沙:停船在沙滩上,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
  3. 角断孤城掩:远处的城池被遮挡,暗示了孤独与渺小。
  4. 楼深片月斜:深邃的楼阁在斜月的映照下显得更加幽静。
  5. 夜桥昏水气:夜晚的桥和水气交融,营造出朦胧的夜景。
  6. 秋竹静霜华:秋天的竹子在霜下显得静谧,象征着冷清的秋意。
  7. 更想曾题壁:引出对往昔的追忆,暗示时间的流逝。
  8. 凋零可叹嗟:对过去的怀念与叹息,情感真挚而深切。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比作心境,增强情感表达。
  • 拟人: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使景物更加生动。
  • 对仗: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孤独、自然与时间流逝的思考,展现了淡淡的忧伤与对往昔的怀念,体现了唐代诗人对生活深刻的感悟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碧溪:象征清澈与生命的流动。
  • 孤城:代表孤独与隔离,隐喻人际关系的疏离。
  • 月光:象征时光流逝与过去的回忆。
  • 秋竹:代表凋零与冷清,体现季节变换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凝棹宿汀沙”中的“凝棹”是什么意思?

    • A. 划桨
    • B. 停船
    • C. 漂流
  2. 诗中提到的“孤城”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热闹
    • B. 孤独
    • C. 欢乐
  3. 全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

    • A. 自然
    • B. 旅游
    • C. 怀旧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张祜的《旅次上饶溪》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的美景与诗人的内心感受,但张祜更强调孤独与怀旧,而王维则侧重于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精华》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