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溪庄》

时间: 2025-01-01 14:46:39

山拥青螺出粉墙,水环银带插溪庄。

一百五日雨翻浴,三十六宫人斗妆。

蝶翅拍花催舞袖,凤毛翻锦入诗囊。

新欢旧恨知多少,且对东风醉几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溪庄
山拥青螺出粉墙,
水环银带插溪庄。
一百五日雨翻浴,
三十六宫人斗妆。
蝶翅拍花催舞袖,
凤毛翻锦入诗囊。
新欢旧恨知多少,
且对东风醉几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溪庄,山环水绕,宛如一幅画。春雨滋润了大地,宫女们在这里化妆打扮,似乎在准备参加盛大的宴会。蝴蝶在花间飞舞,仿佛在催促着舞女们翩翩起舞。诗人将这些美景与自己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思绪万千,回忆着旧时的情感与新欢的快乐,决定在春风中畅饮几杯,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

注释

  1. 青螺:青色的螺旋形山丘,寓意青山。
  2. 粉墙:指的是粉刷过的墙壁,象征着美丽的房屋。
  3. 银带:形容水流环绕,像银色的带子一样。
  4. 斗妆:指的是宫女们互相打扮,展示妆容。
  5. 蝶翅:指蝴蝶的翅膀,象征轻盈与美丽。
  6. 凤毛:指凤鸟的羽毛,象征华丽和高贵。
  7. 诗囊:指诗人的诗歌与创作,象征文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华岳,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在文学上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常以自然景物与人情世态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春天,正值一个美好的季节,诗人可能是在某次游览溪庄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人情世故的思考。

诗歌鉴赏

《题溪庄》通过生动的描绘,将自然与人文融合,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人们的生活情趣。开篇以“山拥青螺出粉墙”描绘出一幅清新的山水画面,宛如人间仙境。接着用“水环银带插溪庄”形象地展示了溪水环绕的情景,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

转而进入对人事的描写,“一百五日雨翻浴,三十六宫人斗妆”,通过对宫女们的化妆场景的描绘,使得整个画面生动起来,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此时,诗人将自然景色与人们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生活气息。

诗中的“蝶翅拍花催舞袖,凤毛翻锦入诗囊”展现了舞蹈与诗歌的结合,象征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最后两句“新欢旧恨知多少,且对东风醉几场”则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感伤与洒脱,旧爱的记忆与新欢的快乐交织,让人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山拥青螺出粉墙":山的轮廓像青色的螺旋,映衬着粉色的墙壁,展现出一种和谐美。
    • "水环银带插溪庄":水流环绕着溪庄,宛如银带,形象生动。
    • "一百五日雨翻浴":指的是农历一百五日即“立夏”,春雨滋润万物,生机勃勃。
    • "三十六宫人斗妆":宫女们在此打扮,表现出春日的热闹与欢愉。
    • "蝶翅拍花催舞袖":蝴蝶翩翩起舞,催促着舞女的舞袖,生动形象。
    • "凤毛翻锦入诗囊":华丽的凤毛似乎在翻动,象征诗人的灵感涌现。
    • "新欢旧恨知多少":表达了诗人对过去与现在情感的感慨。
    • "且对东风醉几场":借助东风,诗人决定沉醉于当下的美好。
  2.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水比作青螺和银带,形象生动。
    • 拟人:蝴蝶与舞女的互动,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整首诗对仗工整,韵律优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3.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人情世态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旧情的缅怀,具有深刻的情感内涵。

意象分析

  1. 青螺:象征高远和清新,代表自然的美好。
  2. 银带:象征流动与灵动,寓意生命的活力。
  3. 宫女:代表人间的繁华与生活的多彩。
  4. 蝶翅:象征轻盈与自由,给予诗人创作的灵感。
  5. 凤毛:象征华丽与高贵,代表诗人追求的美妙事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山拥青螺出粉墙”的意象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山的高大
    • B. 自然的和谐美
    • C. 人生的哲理
  2. “一百五日雨翻浴”中的“一百五日”指的是哪个节气?

    • A. 立春
    • B. 立夏
    • C. 立秋
  3. 诗歌最后一句“且对东风醉几场”的意思是?

    • A. 借助春风畅饮
    • B. 对东风生气
    • C. 不喜欢春天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杜甫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夜喜雨》:同样描绘了春天的雨景,但更侧重于自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则以月夜为主题,展现了对自然和人情的和谐融合。

这种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在同一主题下,展现了各自独特的情感与风格。杜甫更关注社会民生,而张若虚则注重与自然的关系,华岳则在自然与人情间找到了平衡。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精华解析》
  • 《华岳与他的诗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