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晚望》

时间: 2024-12-29 18:37:56

六曲朱阑瞰碧虚,淡烟秋水接平芜。

展开风月添诗料,装点江山归画图。

举足便堪驰驷马,折腰何必问双凫。

当年庾亮今还在,定约楼前醉一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楼晚望
华岳 〔宋代〕

六曲朱阑瞰碧虚,
淡烟秋水接平芜。
展开风月添诗料,
装点江山归画图。
举足便堪驰驷马,
折腰何必问双凫。
当年庾亮今还在,
定约楼前醉一壶。

白话文翻译:

在六曲朱红的栏杆上俯瞰碧蓝的天空,
淡淡的烟雾和秋水交融在平坦的原野上。
展开风月的美景增添了诗的材料,
装点着江山如同归来的画图。
举步便能驰骋如同骏马,
低头何必再问那双雁。
当年的庾亮至今仍在,
定约在楼前共享一壶美酒。

注释:

字词注释:

  • 六曲朱阑:指的是六段曲折的红色栏杆。
  • 碧虚:形容蓝色的天空。
  • 淡烟秋水:指淡淡的烟雾和秋天的水面。
  • 平芜:指平坦的田野。
  • 展开风月:指欣赏自然的风景。
  • 装点江山:指装饰或美化山河。
  • 举足:抬起脚步。
  • 驰驷马:奔驰如同四匹马拉车。
  • 折腰:低下身子。
  • 双凫:指的是成双的野鸭,常用于比喻。

典故解析:

  • 庾亮:庾亮是三国时期的名将,诗中提到他,意在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传达一种英雄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华岳是宋代的一位诗人,其作品多表现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有着较强的个人情感色彩。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秋日的黄昏,诗人站在楼上,俯瞰周围的景色,触发了他对自然的感慨与对历史的思考,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过往英雄的追忆。

诗歌鉴赏:

《登楼晚望》是一首充满情感与画面感的诗作,通过描绘秋日黄昏的自然景色,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深思。诗的开头,六曲朱阑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一种高远的视野,碧蓝的天空和淡淡的秋水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静谧而美丽的画面。这种自然的美与人的情感交融,使得诗人在欣赏风景的同时,也在思考生活的意义。

接下来,诗人提到“展开风月添诗料”,这句话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也暗示着美好的景色能够激发创作灵感,增添诗歌的素材。紧接着,诗人以“装点江山归画图”来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仿佛大自然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值得细细品味。

在后半部分,诗人以“举足便堪驰驷马”来暗示自己的豪情壮志,表达了他心中对自由和豪放生活的向往。而“折腰何必问双凫”则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的超然态度,低头询问那些并不重要的事物,似乎与他无关,表现出一种潇洒和洒脱。

最后,诗人提到庾亮,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并以“定约楼前醉一壶”来结束,传达了与友人共饮的畅快与对美好时光的珍视。全诗流露出一种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自然清新气息的情感,具有深邃的意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六曲朱阑瞰碧虚:从红色的栏杆上俯瞰蓝天。
  2. 淡烟秋水接平芜:淡淡烟雾与秋水连接平坦的田野。
  3. 展开风月添诗料:欣赏风景增添诗的素材。
  4. 装点江山归画图:装饰江山如同归来的画图。
  5. 举足便堪驰驷马:抬脚便能驰骋如同骏马。
  6. 折腰何必问双凫:低头何必再问那双雁。
  7. 当年庾亮今还在:当年的庾亮至今仍在。
  8. 定约楼前醉一壶:约定在楼前共享一壶美酒。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装点江山归画图”,将山河比作画图,形象生动。
  • 对仗:全诗结构对称,音韵和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历史人物的追思,体现了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朱阑:象征着美丽和高远的视野。
  • 碧虚:代表着广阔的天空,象征自由。
  • 秋水:象征着平静与思考的时光。
  • 双凫:象征着世俗的琐事,诗人对此表示不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六曲朱阑”指的是什么? A. 红色的栏杆
    B. 蓝色的天空
    C. 秋天的水
    答案:A

  2. “折腰何必问双凫”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A. 对历史的怀念
    B. 对世俗事物的超然
    C. 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答案:B

  3. 庾亮在诗中代表了什么? A. 诗人的朋友
    B. 历史人物的怀念
    C. 自然的美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杜甫《登高》:同样描绘了高处的景象,但更侧重于个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 王之涣《登鹳雀楼》:与《登楼晚望》相似,都是通过高处的视野表达对自然的赞美,但风格上更显豪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诗选》
  2.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3. 《华岳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