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远曲》

时间: 2025-01-06 04:32:54

水上山沉沉,征途复绕林。

途荒人行少,马迹犹可寻。

雪中独立树,海口失侣禽。

离忧如长线,千里萦我心。

意思解释

忆远曲

原文展示:

水上山沉沉,征途复绕林。
途荒人行少,马迹犹可寻。
雪中独立树,海口失侣禽。
离忧如长线,千里萦我心。


白话文翻译:

诗中的描绘是一幅孤独而凄凉的画面。山水沉沉,旅途漫长曲折,荒凉的道路上行人稀少,马蹄的痕迹依然可以找到。在白雪覆盖的世界里,独立的树木显得更加孤寂,海边失去伴侣的鸟儿更是无依无靠。离别的忧伤如同一根绵长的丝线,缠绕在我心头,千里之外也无法解脱。


注释:

  • 沉沉:形容山水的深邃和沉重,给人以压抑感。
  • 征途:指行走的路程,常与旅行、奔波相关。
  • 途荒:道路荒凉,指人烟稀少。
  • 马迹:马蹄的痕迹,表明曾有马匹经过。
  • 独立树:独自伫立的树,象征孤独。
  • 失侣禽:失去伴侣的鸟,暗示孤独和失落感。
  • 离忧:离别的忧伤,情感的核心。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典故,但“离忧”一词常见于古代诗词中,表现对离别的感伤。许多古人都曾描绘过这种情感,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便有类似的情感表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籍,唐代诗人,字子容,号逸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常描写乡村山水和人世情感,深得时人喜爱。

创作背景:
《忆远曲》创作于张籍游历途中,心中对故乡的思念与旅途的孤寂交织,表现出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亲情的追忆。


诗歌鉴赏:

《忆远曲》以其简洁而深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孤独的旅途画面。首联“水上山沉沉”交代了环境的幽深,山水的沉重感给人一种压迫感,仿佛旅途的艰辛便映射在这幅画里。接着“征途复绕林”则描绘了艰难的行走,曲折的道路让人倍感疲惫与无助。诗中“途荒人行少,马迹犹可寻”展现了荒凉的旅途,虽然人烟稀少,但马蹄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繁华与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雪中独立树,海口失侣禽”中,树木和鸟儿都象征着孤独,树木独立在雪中,显得更加孤寂,而失去伴侣的鸟儿则表现出无助与悲伤。这种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最后一句“离忧如长线,千里萦我心”将情感推向高潮,离别的忧伤如同绵长的丝线,尽管相隔千里,却依然缠绕心头,无法释怀。全诗通过自然意象与内心情感的交织,传达出一种深刻的孤独感与思乡情,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水上山沉沉:描绘山水的宏伟与沉重,给人以压迫感。
    • 征途复绕林:表达旅途的艰难与曲折,暗示行路不易。
    • 途荒人行少:强调环境的荒凉与孤独,行人稀少。
    • 马迹犹可寻:即使环境荒凉,但曾经的痕迹依然可见,具有怀旧意味。
    • 雪中独立树:树木在雪中显得孤独,象征诗人的孤独感。
    • 海口失侣禽:失去伴侣的鸟儿,传达失落与无助的情感。
    • 离忧如长线:离别的忧伤如长线,反映对故乡的思念。
    • 千里萦我心:情感的延续,尽管相隔千里,思念依旧。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离忧比作长线,生动形象。
    • 拟人:失去伴侣的鸟儿,赋予其情感,使孤独更具表现力。
    • 对仗:上下句间的对称和谐,增强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孤独与思乡展开,表达了对离别的深切感受,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意象分析:

  • 水、山:象征自然的广阔与深邃,反映孤独的旅途。
  • :象征孤独与坚韧,独立于雪中,寓意内心的坚强。
  • :失去伴侣的鸟儿,象征失落与无依无靠的情感。
  • 马迹:过往的痕迹,寄托了对过去的怀念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友谊
    • B. 离别与思乡
    • C. 生活的乐趣
    • D. 自然的美丽
  2. 诗中“雪中独立树”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失落与孤独
    • C. 愤怒
    • D. 平静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

    • A. 旅行的快乐
    • B. 对未来的期待
    • C. 对离别的思念
    • D. 自然的美好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张籍的《忆远曲》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表达了离别的忧伤,但《忆远曲》更侧重于孤独的描绘,而《送元二使安西》则更加强调友情与对未来的祝福。两者在情感的表现上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