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稽亭山寺僧》
时间: 2024-09-19 21:19: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稽亭山寺僧
唐代:张籍
师住稽亭高处寺,
斜廊曲阁倚云开。
山门十里松间入,
泉涧三重洞里来。
名岳寻游今已遍,
家城礼谒便应回。
旧房到日闲吟后,
林下还登说法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稽亭山寺的壮丽景象,寺院坐落在高处,斜廊和曲阁依靠着云彩而开。山门向内延伸十里,进入松林之中,泉水和溪涧从三重洞穴中流出。名山大川我已经游览过,回到故乡时应该去朝拜。等到旧居的日子,我将悠闲吟诵,重新登上林下的说法台。
注释:
- 稽亭:指的是稽亭山,位于今安徽省,是佛教名山之一。
- 斜廊曲阁:寺庙中翘起的廊道和曲折的阁楼,形容建筑的优美。
- 山门:寺庙的入口,一般会有山门大殿。
- 松间:松树之间,形容环境清幽。
- 泉涧:指山中的泉水和溪流。
- 名岳:指著名的山岳,代表旅行的经历。
- 家城:故乡的城镇。
- 闲吟:指悠闲地吟诵诗歌。
典故解析:
- 稽亭:稽亭山与佛教有着深厚的渊源,许多僧人选择此地修行。
- 说法台:古代寺庙中讲经说法的地方,表示佛教的教义传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籍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生动的描绘见长,常常关注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的结合。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写于作者游历稽亭山时,表达了对高僧的敬仰与对自然的喜爱,同时也体现了他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稽亭山寺的优美景色,也传达了诗人对僧人的深切敬意。首联以“师住稽亭高处寺”开篇,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描绘出高耸的寺庙与苍翠的环境,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次,诗中“松间入”和“洞里来”的描写,生动展现了自然的鬼斧神工,仿佛让人听见了泉水的潺潺流动,感受到树林的幽静。在描绘了景色之后,诗人转而表达自己的游历经历,"名岳寻游今已遍",显示出他广泛的见识与对名山的向往。最后,诗人以对故乡的怀念结束,表达了即使身处高山寺庙,心中对家乡的思念依然深厚。这种对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展现了唐代诗人的博大情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师住稽亭高处寺”:高僧住在稽亭高处的寺庙,开篇即展现出寺庙的崇高与环境的优美。
- “斜廊曲阁倚云开”:描绘寺庙的建筑结构,给人一种飘逸的感觉。
- “山门十里松间入”:山门的深远,表示寺庙的深邃与幽静。
- “泉涧三重洞里来”:自然的灵动,增加了诗的层次感。
- “名岳寻游今已遍”:表达诗人的游历经历,显示其博学多才。
- “家城礼谒便应回”:体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
- “旧房到日闲吟后”:对过去生活的怀念,表现出一种淡然与宁静。
- “林下还登说法台”:重返旧地,继续传扬佛教的教义。
-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隐喻了人生的哲理。
-
主题思想:整体上,这首诗表达了对高僧的敬仰、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体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稽亭:象征修行与超脱。
- 山门、松树、泉水:代表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 法台:象征着佛教的智慧与教义的传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师住稽亭高处寺”中的“师”指的是谁?
- A. 诗人
- B. 僧人
- C. 学者
- D. 旅行者
-
“泉涧三重洞里来”中的“涧”是指什么?
- A. 大海
- B. 溪流
- C. 河流
- D. 湖泊
-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名山的向往
- B. 对故乡的思念
- C. 对高僧的敬仰
- D. 以上皆是
答案:
- B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题临安邸》:作者:林升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作者:韩愈
诗词对比:
- 比较《送稽亭山寺僧》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描绘了山水的宁静与人与自然的和谐,但王维更着重于意境的闲适,而张籍则更强调对高僧的敬仰与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