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雁门太守行》

时间: 2025-01-04 09:43:55

城头月没霜如水,趚趚蹋沙人似鬼。

灯前拭泪试香裘,

长引一声残漏子。

驼囊泻酒酒一杯,前头啑血心不回。

寄语年少妻莫哀,鱼金虎竹天上来,雁门山边骨成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城头月没霜如水,
趚趚蹋沙人似鬼。
灯前拭泪试香裘,
长引一声残漏子。
驼囊泻酒酒一杯,
前头啑血心不回。
寄语年少妻莫哀,
鱼金虎竹天上来,
雁门山边骨成灰。

白话文翻译

城墙上月光洒落,像霜一样清冷,
脚步轻盈踏在沙上,仿佛人影如鬼。
灯下拭去泪水试穿香裘,
长声一声响起,漏水声凄惨。
驼背的囊中倾泻出酒,举杯畅饮,
前方的战斗已经血流成河,心里却不愿回头。
寄语年轻的妻子莫要悲哀,
愿天上能有金鱼和竹虎降临,
但愿在雁门山边,骨灰也能归于平静。

注释

  • 城头月:指城墙上方的月亮。
  • 霜如水:形容月光清冷,如同霜一样。
  • 趚趚蹋沙:轻轻地踩在沙子上的样子,形容人行走的轻巧。
  • 残漏子:指漏水的声音,形容环境的凄凉。
  • 驼囊:指驼背的袋子,通常用于盛酒。
  • 啑血:指流血,形容战斗的惨烈。
  • 鱼金虎竹:可能暗指一种美好的愿望或理想的意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祜,唐代诗人,字子容,号静斋,晚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生活中的细腻情感和景象,作品多涉及个人情感、友情、战乱等主题。

创作背景

《雁门太守行》是张祜的一首边塞诗,创作于国家动荡、边境战乱的时代。诗中表现了士兵在战斗中的孤独与悲伤,以及对家人的思念与寄托。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月夜、沙地、酒杯等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又沉重的氛围。开头的“城头月没霜如水”,直接将读者带入一个寒冷而孤寂的夜晚,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不安与忧虑。接着“趚趚蹋沙人似鬼”展现了夜晚行走的士兵,形象地表现了在战争中人们的无助与恐惧。

在情感的转变上,诗人通过“寄语年少妻莫哀”传达出对家人的深切思念和祝福,显示了对生命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期盼。最后的“雁门山边骨成灰”则是对死亡的直接面对,表现出一种无奈和绝望。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唐代诗人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及对生命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城头月没霜如水:展现清冷的夜晚,月光如霜,暗示悲凉的氛围。
  2. 趚趚蹋沙人似鬼:描绘士兵在沙地上行走,带有幽灵般的孤独感。
  3. 灯前拭泪试香裘:在灯下擦去泪水,试穿香裘,体现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无奈。
  4. 长引一声残漏子:漏水声的凄惨,象征着生命的流逝与无情。
  5. 驼囊泻酒酒一杯:士兵饮酒,表现出在绝望中寻找慰藉的心理。
  6. 前头啑血心不回:战斗的残酷与流血的景象,使得士兵不愿回头。
  7. 寄语年少妻莫哀:对妻子的劝慰,表现出对家的牵挂。
  8. 鱼金虎竹天上来:渴望理想与美好事物的降临。
  9. 雁门山边骨成灰:指向死亡的终结与回归,表现出无奈与对抗命运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霜如水”,比喻月光的清冷。
  • 拟人:如“残漏子”,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情感。
  • 对仗:如“灯前拭泪”与“驼囊泻酒”,体现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士兵在战乱中的孤独与无奈,表达对生命的反思与对家庭的思念,同时也寄托了对理想美好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孤独与清冷。
  2. :象征流逝的时间与不安的环境。
  3. :象征慰藉与逃避现实的方式。
  4. :代表对家庭的牵挂与情感的寄托。
  5. 雁门山:象征战争与死亡的边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城头月没霜如水中“霜”比喻什么?

    • A. 冷
    • B. 美
    • C. 透明
  2. 长引一声残漏子中的“残漏子”指的是什么?

    • A. 漏水声
    • B. 人声
    • C. 风声
  3. 诗中表达对家人的思念的是哪一句?

    • A. 城头月没霜如水
    • B. 寄语年少妻莫哀
    • C. 鱼金虎竹天上来

答案

  1. A. 冷
  2. A. 漏水声
  3. B. 寄语年少妻莫哀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王之涣《登鹳雀楼》
  2. 李白《夜泊牛津》
  3. 高适《别董大》

诗词对比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边塞景象,但更多的是对壮丽景色的赞美与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情感上更偏向于积极向上。

李白《夜泊牛津》:强调孤独的情感与对故乡的思念,展现出另一种对抗现实的精神。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