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日沉西涧阴,远驱愁突兀。
烟苔湿凝地,露竹光滴月。
时见一僧来,脚边云勃勃。
白话文翻译:
夕阳西下,涧水变得阴暗,远处的景色令人愁绪满怀。湿润的烟雾和青苔覆盖着大地,露水在竹子上闪烁,映衬着月光。偶尔看到一位僧人走来,他的脚下云雾缭绕。
注释:
- 日沉:太阳下沉。
- 西涧:西边的山涧。
- 愁突兀:愁绪突然涌现。
- 烟苔:湿润的烟雾和青苔,弥漫在地面上。
- 露竹:露水在竹子上的情景。
- 光滴月:光辉在月光下闪烁。
- 僧:僧人,指修行的和尚。
- 云勃勃:云雾缭绕,形容神秘的氛围。
典故解析:
本诗无明显的典故,但描绘的意境常见于古代诗词,特别是与山水、僧侣、自然景观相关的主题。诗中表达了对远方山水的感慨和孤独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祜,唐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主要以山水诗和禅诗著称。他的诗歌语言清新,意境优雅,给人以启迪。
创作背景:
《溳川寺路》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繁荣但个体情感较为孤独的时期。诗人可能在游历中感受到自然的静谧与人生的愁苦,因此写下此诗。
诗歌鉴赏:
《溳川寺路》以其清新自然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而著称。诗的开头“日沉西涧阴”,描绘了夕阳西下的景象,给人一种即将入夜的宁静感,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愁苦。接着“远驱愁突兀”则直白地表达了那种突如其来的忧愁,似乎是在感叹生活的无常与孤寂。
“烟苔湿凝地,露竹光滴月”这一句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美,湿润的烟雾和青苔,露水在竹子上闪烁的景象,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这里的“光滴月”更是将月光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增添了诗的意境。
最后一句“时见一僧来,脚边云勃勃”则引入了僧人的形象,给人一种禅意的感觉。僧人作为修行者,常常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俗的超然,云雾缭绕的意象更是为整首诗增添了神秘感与哲理的深度。
整首诗在清新的自然景象与深沉的情感之间相互映衬,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日沉西涧阴:夕阳西下,涧水逐渐变得阴暗,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显忧伤的氛围。
- 远驱愁突兀:远方的景色令人感到突如其来的忧愁,暗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烦恼。
- 烟苔湿凝地:湿润的烟雾和青苔覆盖在地面,描绘出一种清新而幽深的自然景象。
- 露竹光滴月:竹子上的露水闪烁着光辉,月光洒下,意象清丽,充满诗意。
- 时见一僧来:偶尔看到一位僧人走来,增添了一种静谧的气氛。
- 脚边云勃勃:僧人脚下的云雾缭绕,给人以神秘的感觉,暗示着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结合,形成丰富的意象。
- 拟人:通过“光滴月”等描写,使自然景物富有生命力。
- 对仗:如“日沉西涧阴”与“烟苔湿凝地”,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交织,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的思考、孤独感以及对宁静的向往。诗歌的情感基调是忧伤而又清新,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日沉: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西涧:代表自然的宁静与幽深。
- 烟苔:象征着生命的沉静与孤独。
- 露竹:代表清新与生机。
- 僧:象征心灵的宁静与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述的自然景象主要是哪个方向的涧水?
- A) 东涧
- B) 西涧
- C) 南涧
- D) 北涧
-
诗中提到的“僧”象征着什么?
- A) 财富
- B) 权力
- C) 宁静
- D) 战争
-
“日沉西涧阴”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兴奋
- B) 悲伤
- C) 喜悦
- D) 恐惧
答案:
- B) 西涧
- C) 宁静
- B) 悲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静夜思》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 李白《静夜思》:通过月光引发对故乡的思念,与张祜的孤独感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传记》
通过对《溳川寺路》的分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唐代诗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对自然的独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