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二十七首》

时间: 2025-01-09 00:43:17

方塘倒影青天净,幽么生苔绿荫浓。

春去得闲观物化,吹凉醒睡喜支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杂诗二十七首
作者:曹勋 〔宋代〕

方塘倒影青天净,幽么生苔绿荫浓。
春去得闲观物化,吹凉醒睡喜支筇。

白话文翻译:

在清澈的方塘中,倒映着碧蓝的天空。幽静的地方长满了绿色的苔藓,浓密的阴影笼罩着四周。春天已经过去,闲适地观察万物的变化,微风吹来,令人清醒,手中支着竹筇,感到无比的快乐。

注释:

  • 方塘:指方形的池塘,象征宁静和清澈。
  • 倒影:水面上反射出的物体形象。
  • 幽么:原意是形容幽静的地方,此处指环境的安静。
  • 生苔:苔藓的生长,象征着自然的生机。
  • 观物化:观察事物的变化。
  • 支筇:支撑竹筇,竹筇是一种用竹子做的手杖,常用于行走或游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曹勋,字子勋,号青山,宋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见长,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经济繁荣,文人生活较为安逸,常在自然中游玩,抒发情感,表现出一种对日常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悠闲心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方塘的清丽景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开头两句以“方塘倒影青天净”引入,清澈的水面反射出蓝天的美丽,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接着“幽么生苔绿荫浓”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的幽静与生机,苔藓的生长象征着自然的繁荣与生命的延续。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一种闲适的心态,“春去得闲观物化”,春天的离去让诗人有了更多的闲暇去观察万物的变化。这种观察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关注,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吹凉醒睡喜支筇”则表现了微风拂来的清凉感,仿佛将诗人从沉睡中唤醒,带来一种愉悦的心情,借助竹筇的意象,展现出一种随性而自在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哲学思考,是一首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佳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方塘倒影青天净”:
      • 描述方塘的水面如镜,清晰地映照出蓝天,营造出一种宁静的环境。
    2. “幽么生苔绿荫浓”:
      • 表达了环境的幽静与生机,苔藓的生长使得周围显得更加生动。
    3. “春去得闲观物化”:
      • 暗示春天的过去,诗人有了更多时间去观察自然的变化,体现了对生活的感悟。
    4. “吹凉醒睡喜支筇”:
      • 微风带来清凉,让诗人从沉睡中苏醒,手持竹筇,感到无比愉悦,象征着自在的生活态度。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方塘”与“青天”,“幽么”与“绿荫”形成对照,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比喻:将池塘比作镜子,形象生动。
  • 主题思想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赞美了生活的宁静与闲适,体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想。

意象分析:

  • 方塘:代表宁静与清澈,是自然美的象征。
  • 青天:象征自由与广阔,表达诗人对天空的向往。
  • 苔藓:象征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生机。
  • 竹筇:象征诗人闲适的生活态度与自在的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方塘”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热情
    B. 宁静
    C. 忧伤
    答案:B

  2. “幽么”主要描述的是哪种环境? A. 嘈杂
    B. 幽静
    C. 灰暗
    答案:B

  3. “吹凉醒睡喜支筇”中的“支筇”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种工具
    C. 一种食物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山中的宁静与生活的闲适,与曹勋的作品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均表现出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理解。
  •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同样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展现友谊与自然的和谐美,反映出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楚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