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普门上人》

时间: 2024-09-19 21:18:59

白云幽卧处,不向世人传。

闻在千峰里,心知独夜禅。

辛勤羞薄禄,依止爱闲田。

惆怅王孙草,青青又一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云幽卧处,不向世人传。
闻在千峰里,心知独夜禅。
辛勤羞薄禄,依止爱闲田。
惆怅王孙草,青青又一年。

白话文翻译:

在那白云悠然卧着的地方,不向世人传达消息。
听说它隐藏在千峰之间,心里明白这是独自的夜晚禅修。
辛勤的工作让我感到羞愧于微薄的俸禄,宁愿依靠我所爱的那一片闲田。
看着王孙草,感到惆怅,它又在春天里青翠了一年。

注释:

  • 白云幽卧处:指白云安静地停留的地方。幽卧有静谧之意。
  • 不向世人传:不向世俗的人传达消息,表现出一种隐逸的态度。
  • 千峰里:指众多的山峰之间,象征自然的幽静之地。
  • 独夜禅:独自修禅的夜晚,反映出修行者的孤独与宁静。
  • 辛勤羞薄禄:勤劳的工作使我感到对微薄俸禄的羞愧,表达出对物质生活的不满。
  • 依止爱闲田:依靠自己喜爱的闲田,体现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 惆怅王孙草:王孙草是一种植物,常用于抒情,象征对时光流逝的惆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长卿(约710年-约780年),唐代诗人,字逢辰,号景逸,晚号静斋,擅长诗歌创作。其诗风清新脱俗,常表达隐逸的情怀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寄普门上人》创作于刘长卿的隐居时期,表达了他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相结合,反映了他对禅修与自我探索的追求。

诗歌鉴赏:

刘长卿的《寄普门上人》是一首抒情而意蕴深厚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白云、千峰与闲田等自然意象,传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淡泊态度。第一联“白云幽卧处,不向世人传”展示了自然的宁静与诗人内心的平和,仿佛在诉说着世外桃源的理想生活。第二联“闻在千峰里,心知独夜禅”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宁静的意境,强调了人在自然中得到的精神寄托。

诗人用“辛勤羞薄禄”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厌倦,而“依止爱闲田”则体现了他对简单田园生活的向往。在这其中,诗人既有对世俗的反思,也有对内心宁静的追求。最后一联“惆怅王孙草,青青又一年”以自然景象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增添了一丝淡淡的伤感。全诗构建了一个悠然自得的隐逸图景,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白云幽卧处:描绘了安静的自然环境,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氛围。
  2. 不向世人传: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拒绝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3. 闻在千峰里:透露出诗人对自然隐居的向往,暗示身处山林之中。
  4. 心知独夜禅: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对禅修的理解。
  5. 辛勤羞薄禄:表达了诗人对物质生活的反思,感到对微薄俸禄的羞愧。
  6. 依止爱闲田:向往简单的田园生活,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
  7. 惆怅王孙草:通过自然的变化,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惆怅与感慨。
  8. 青青又一年:暗示生活的循环与时间的无情,增添了感伤的情绪。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的“白云”、“千峰”等自然意象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追求提供了象征。
  • 对仗:首联与次联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对自然、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反映了唐代士人的精神追求和内心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云:象征自由与宁静,代表诗人向往的生活状态。
  • 千峰:代表自然的幽静与高远,暗示隐逸的环境。
  • 夜禅:象征内心的修行与反思,强调精神的追求。
  • 闲田:代表简单而富有生机的田园生活,体现对物质的淡泊。
  • 王孙草:象征岁月流逝与对过去的追忆,增添诗的感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白云幽卧处”的意思是?
    A. 白云在山上
    B. 白云安静地停留的地方
    C. 白云飞来飞去

  2. 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态度是?
    A. 渴望名利
    B. 淡泊名利
    C. 无所谓

  3. “惆怅王孙草,青青又一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高兴
    B. 愁苦
    C. 无奈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过故人庄》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但更侧重于秋天的氛围与自然的和谐美。
  • 陶渊明《饮酒》: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对世俗的超脱,主题与刘长卿相似,但风格更为直白和简洁。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解读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