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幽琴》

时间: 2025-01-04 09:36:55

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

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
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的意思是:月光洒满了房间,白色的光辉中,琴声在夜晚显得格外和谐。微风轻拂,青丝飘动,静静地聆听松树间的寒风声。虽然我对古老的乐曲十分喜爱,但如今的人们却很少有人再弹奏这些乐曲。我将这曲子献给你,所珍贵的就是知音难寻。

注释

  • 月色满轩白:指月光照亮了房间,显得洁白。
  • 琴声宜夜阑:琴声在夜深时分显得特别和谐。
  • 飗飗青丝上:青丝指琴弦,飗飗形容乐声飘动的样子。
  • 静听松风寒:安静地聆听松树间的寒风声。
  •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我虽然喜欢古老的曲调,但现在的人却很少演奏。
  • 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我将这曲子献给你,真正珍贵的在于知音难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长卿(约710年-785年),字君彦,唐代诗人,生于河南,后迁居长安。他以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细腻而著称,尤其擅长抒情诗,往往表现出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幽琴》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力强盛、文化繁荣之时。刘长卿在诗中表现出对古代音乐的怀念和对知音难求的感慨,反映了士人对于文化传承的忧虑以及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月夜琴声的描写,展现了一种宁静的氛围和诗人内心的孤寂。起初,诗人描绘了月光满盈的景象,清澈的月光与琴声的交融,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和谐的夜晚氛围。随着诗歌的推进,松风的寒意和琴声的飘渺相互交织,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细腻感受。

在表达个人感情时,诗人以“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直言其对古乐的热爱与失落,流露出对当下人们对传统文化漠然的失望。最后一句“所贵知音难”,则深刻表达了人际关系中的孤独感,知音的稀缺让诗人倍感珍惜。这首诗不仅是一首音乐的赞美,更是一种对友谊和理解的渴望,充满了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月色满轩白:通过月光照亮房间的景象,传达出清冷而宁静的夜晚。
  2. 琴声宜夜阑:琴声的和谐美妙,适合夜晚的氛围。
  3. 飗飗青丝上:琴弦震动的声音如同青丝般轻柔,带有一种飘逸感。
  4. 静听松风寒:安静地聆听松风带来的寒意,形成一种孤寂的意境。
  5. 古调虽自爱:表达对古乐的热爱和珍惜。
  6. 今人多不弹:对当代人对古代音乐的漠视感到遗憾。
  7. 向君投此曲:将这首曲子献给朋友,表达对友谊的渴望。
  8. 所贵知音难:强调知音的难得,反映内心的孤独和对理解的渴望。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静听松风寒”中的“松风”被赋予了人的特征,使得自然景象更加生动。整体上,诗歌通过优美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古典文化的怀念与对知音的渴望,反映出唐代士人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友谊深厚的情感。在现代化进程中,诗人感受到的文化断层和人际关系的疏离,体现了对传统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色:象征清冷、宁静和高远的情感。
  • 琴声:代表音乐的美好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 松风:象征自然的清新和诗人的孤独感。
  • 青丝:琴弦的象征,暗示着音乐的灵动与韵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 A. 描绘自然风光
    B. 表达对古乐的喜爱与知音的渴望
    C. 讨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D. 赞美月光的美丽

  2.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中的“古调”指的是: A. 现代音乐
    B. 古代音乐
    C. 自然声响
    D. 诗歌

  3. 诗中的“知音”主要指: A. 乐器
    B. 懂得自己情感的人
    C. 朋友
    D. 诗歌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描绘月夜情景,但更侧重于个人的豪情与孤独。
  • 杜甫《月夜忆舍弟》:反映了诗人在月光下对亲人的思念,与刘长卿的怀古情怀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

这些资料可为深入理解刘长卿及其诗歌提供更多背景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