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崔载华、张起之闽中》

时间: 2025-01-19 18:58:28

不识闽中路,遥知别后心。

猿声入岭切,鸟道问人深。

旅食过夷落,方言会越音。

西征开幕府,早晚用陈琳。

意思解释

送崔载华、张起之闽中

原文展示:

不识闽中路,遥知别后心。
猿声入岭切,鸟道问人深。
旅食过夷落,方言会越音。
西征开幕府,早晚用陈琳。

白话文翻译:

我对闽中的道路不太熟悉,但我已遥知你们离别后的心情。
猿声切入山岭,鸟道深深询问人迹。
旅途中食过夷落,方言与越音相会。
西征去开幕府,早晚会用上陈琳的文才。

注释:

  • 不识:不认识,指对闽中道路的陌生。
  • 闽中:指福建一带。
  • 猿声:猿猴的叫声,传递出一种孤寂和远离的情感。
  • 入岭切:深切地传入山岭,形容猿声的清晰。
  • 旅食:旅途中吃东西。
  • 夷落:指夷族的落地,可能指的是边疆地区。
  • 方言:地方语言,这里指闽中的方言。
  • 越音:与越地的语言相似的声音。
  • 西征:向西方出征,可能指赴京任职。
  • 幕府:指官府。
  • 陈琳:唐代著名的文人,以文采著称。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景延,号阮亭,晚号醉吟,生于山西,后居于长安。他以山水田园诗和送别诗闻名,风格清新自然。
  •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送别崔载华、张起之两位友人赴闽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他们未来生活的祝福。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旅途中的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怀与思念。开头两句“不识闽中路,遥知别后心”便直入主题,表现了诗人对友人未来的关心,尽管对他们所去之地并不熟悉,但心中对于别离的情感却是深切的。接下来的描写中,猿声和鸟道的意象交织,形成了一种孤寂而又深远的情感氛围。尤其是“猿声入岭切”,通过动听的声音,增强了诗的感染力。最后两句提到“西征开幕府”,暗示了友人将去追求更高的理想和目标,而“早晚用陈琳”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与祝福。整首诗运用了自然的意象来映衬深厚的友情和对未来的憧憬,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不识闽中路:表示作者对闽中地理环境的陌生,暗示对友人行程的无奈。
    2. 遥知别后心:即使不在身边,仍能感受到友人离别后的心情。
    3. 猿声入岭切:猿猴的叫声传入山岭,象征孤寂,增加情感的厚度。
    4. 鸟道问人深:鸟儿飞过,似乎在询问人迹,传达旅途的寂寞。
    5. 旅食过夷落:旅途中对不同文化的接触。
    6. 方言会越音:描绘语言的交融,体现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7. 西征开幕府:友人出征的决心与理想。
    8. 早晚用陈琳:期待将来能用文采和才华实现理想。
  • 修辞手法:全诗使用了比喻(如猿声和鸟道),拟人(鸟道似乎在询问)等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情感深度。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与祝福,展现了作者对友人未来的美好期许,同时也体现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感伤。

意象分析:

  • 猿声:象征孤独与思念。
  • 鸟道:象征旅途的未知与探索。
  • 夷落:体现了文化交汇的复杂性。
  • 西征:象征追求理想的勇气和决心。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闽中”指的是哪个地方?
      A. 福建
      B. 广东
      C. 浙江

    2. “猿声入岭切”中的“切”指什么?
      A. 深沉
      B. 明亮
      C. 细微

    3. 诗人对友人的离别情感是怎样的?
      A. 无所谓
      B. 深切关心
      C. 轻松愉快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1.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 李白的《送友人》
    3.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诗词对比: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对比,两者都表现了对远方的向往和思念,但《送崔载华、张起之闽中》更侧重于友谊与离别的情感,而《登鹳雀楼》则更具豪迈气概,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刘长卿诗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