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使至申州伤经陷没》

时间: 2025-01-19 10:56:18

举目伤芜没,何年此战争。

归人失旧里,老将守孤城。

废戍山烟出,荒田野火行。

独怜浉水上,时乱亦能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使至申州伤经陷没
刘长卿 〔唐代〕

举目伤芜没,何年此战争。
归人失旧里,老将守孤城。
废戍山烟出,荒田野火行。
独怜浉水上,时乱亦能清。

白话文翻译:

我抬头望去,满眼都是荒芜的景象,不知道这场战争持续了多少年。归来的游子失去了故乡的踪迹,年老的将军却守着这座孤零零的城池。废弃的戍楼冒出青烟,荒凉的田野上火光闪烁。我独自怜惜那清澈的浉水,尽管世事动荡,它依旧能够保持清澈。

注释:

  • 举目:抬头。
  • :伤感、悲伤。
  • 芜没:荒芜、没落。
  • 归人:指回乡的人。
  • 旧里:故乡。
  • 老将:年老的将军。
  • 守孤城:守卫着孤独的城市。
  • 废戍:废弃的戍楼。
  • 山烟:山中的烟雾。
  • 荒田:荒废的田地。
  • 野火:野外的火灾。
  • 浉水:清澈的水。

典故解析:

虽然此诗并没有直接引用显著的典故,但可以联想到战乱带来的悲伤与失落感,与古代战乱频繁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长卿,字宗卿,号景山,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09年,卒于公元786年。他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其诗风清新,善于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作品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社会动荡的关切。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战乱频繁之时,诗人身处战后废墟,目睹了故乡的荒凉和人们的困苦,因而写下此诗以表达自己的忧伤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歌鉴赏:

《奉使至申州伤经陷没》是一首充满凄凉感的诗,诗人通过描绘眼前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故乡和曾经安宁生活的深切怀念。首句“举目伤芜没”便展现了诗人的失落与哀伤,抬头望去,满眼的荒芜让人感到无比心痛。接下来的“何年此战争”,不仅引出对战争的反思,也暗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苦难。

诗中的归人和老将,分别象征着失去故乡的游子和坚守岗位的老兵,体现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摧残与影响。尤其是“归人失旧里”,更是让人感受到归乡的无望和对于美好往昔的怀念。

最后两句“独怜浉水上,时乱亦能清”,使诗歌的情感有所转折,浉水的清澈与时局的混乱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在此寄托对未来和平的向往与期待。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举目伤芜没:诗人抬头望去,看到的都是荒芜的景象,心中感到极度悲伤。
    2. 何年此战争:不禁感叹,这场战争究竟持续了多少年,令人痛苦不已。
    3. 归人失旧里:归来的游子已经找不到昔日的故乡,失去了归属感。
    4. 老将守孤城:年老的将军孤独地守护着这座城池,象征着无奈与坚守。
    5. 废戍山烟出:废弃的戍楼冒出青烟,暗示着战后的荒凉。
    6. 荒田野火行:荒废的田地上火光闪烁,显示出战乱带来的毁灭性后果。
    7. 独怜浉水上:诗人对清澈的浉水产生怜惜,象征着希望和纯洁。
    8. 时乱亦能清:即使在动荡的时代,这清水依然保持着它的清澈,传达出希望的意蕴。
  • 修辞手法

    1. 对仗:如“归人失旧里”与“老将守孤城”,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2. 比喻:诗中的“浉水”象征着清澈与希望。
    3. 拟人:将水赋予情感,表现出人对自然的深切关注。
  •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的反思和对故乡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对安宁生活的渴望与对未来美好时光的向往,展现出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 荒芜:象征着破碎的家园和失去的安宁。
  • 归人:代表着战争中的失落和对故乡的思念。
  • 老将:象征着坚守与无奈。
  • 清水:代表着希望与纯洁,尽管身处乱世,依然存在美好的事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归人”指代的是谁? A. 失去家乡的人
    B. 战士
    C. 旅人
    D. 政客

  2. “时乱亦能清”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无奈
    B. 悲伤
    C. 希望
    D. 愤怒

  3. 诗中提到的“浉水”象征什么? A. 生命
    B. 战争
    C. 希望与纯洁
    D. 历史

答案:

  1. A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同样表现了战争对国家的摧残,反映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对家国的思念。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战乱的批判。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刘长卿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