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病起晓步东园二首》

时间: 2024-09-19 22:11:08

病起乌藤强自扶,三三径里晓晴初。

莺声只在花梢近,行去行来不见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病起乌藤强自扶,三三径里晓晴初。
莺声只在花梢近,行去行来不见渠。

白话文翻译

我生病起床,靠着乌藤树艰难地走,
在这条条小径上,清晨的阳光刚刚照耀。
黄莺的鸣叫只在花梢旁边响起,
我来来往往,却看不见水渠的身影。

注释

  • 病起:生病后起床。
  • 乌藤:一种植物,通常指结构坚硬的藤本植物。在这里指诗人借助其来支撑自己。
  • 三三径里:形容小径的数量,三三相叠,暗示有许多小路。
  • 晓晴:清晨的晴天。
  • 莺声:黄莺的叫声。
  • :水渠,指引水的沟渠。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显著的典故,但提到的“莺声”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象征春天的生机和活力,而“花梢”则是自然界中春夏之交生机勃勃的象征。诗人通过这些意象,传达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及人情,兼具哲理和艺术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是诗人因病卧床,康复后在清晨散步于东园,感受到夏日晨光与自然生机的对比,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感悟。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初夏病起晓步东园二首》以清新淡雅的笔调,描绘了初夏清晨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在病愈后漫步于东园时的感受。诗的开头以“病起”引入,直接点出诗人因病而起,带有一丝无奈和疲惫的情绪。然而,随即转入对周围自然环境的描绘,清晨的阳光洒在小径上,莺声在花梢间回荡,生机勃勃。诗人通过对清晨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展现出一种从病痛中挣脱出来的轻松与愉悦,仿佛在告诉读者,尽管身体不适,但大自然的美好依然能够抚慰人的心灵。

诗中“莺声只在花梢近,行去行来不见渠”一句,呈现出一种静谧而又悠然的氛围。黄莺的叫声在花梢上响起,仿佛带来了生命的气息,而诗人则在小径上行走,却只见花,不见水渠,象征着他对生命的关注和对美好景象的珍视。在这一刻,诗人似乎抛却了世俗的烦恼,沉浸在自然的美好之中。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与生动的意象,传达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他在病后重获生机的喜悦心情。正是这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构成了杨万里诗歌的核心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病起乌藤强自扶:诗人因病起床,借助乌藤树支撑自己,体现出身体的虚弱。
  2. 三三径里晓晴初:在清晨的阳光下,沿着小径漫步,感受到夏日的初晴。
  3. 莺声只在花梢近:黄莺的歌声在花枝上响起,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景象。
  4. 行去行来不见渠:诗人四处走动,却看不见水渠,暗示心中对生命的关注与沉浸。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病起”比喻身体的虚弱,与自然的美形成对比。
  • 拟人:黄莺的鸣叫仿佛在与诗人对话,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前后两句“莺声只在花梢近,行去行来不见渠”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在经历病痛后的重生之际,诗人通过对初夏晨景的描绘,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虚弱与无奈。
  • 乌藤:象征支撑与坚韧。
  • 晨曦:象征希望与新生。
  • 莺声:象征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美好。
  • 花梢:象征繁荣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病起乌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痛苦
    B. 忧伤
    C. 虚弱
    D. 快乐

  2. 诗中提到的“莺声”最能代表什么? A. 嘈杂
    B. 生机
    C. 悲伤
    D. 孤独

  3. 诗人漫步在小径上,看到的是什么? A. 水渠
    B. 花
    C. 树
    D. 山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王维《鸟鸣涧》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杨万里的《初夏病起晓步东园二首》更加侧重于个人的感受与自然的细腻描写,而杜甫则在社会动荡中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痛。两者在风格上有着鲜明的对比,展现出不同的诗人情怀和时代背景。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杨万里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