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时间: 2025-01-06 14:17:01

碧玉情人初十五。

生小江南,险被春愁误。

才说郎心同妾苦。

心头便有郎来住。

难得相逢通一语。

痴立花前,占断春归路。

莫倚东风唫梦雨。

怕他飘尽华年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碧玉情人初十五。
生小江南,险被春愁误。
才说郎心同妾苦。
心头便有郎来住。
难得相逢通一语。
痴立花前,占断春归路。
莫倚东风唫梦雨。
怕他飘尽华年去。

白话文翻译

在初十五这天,碧玉般的情人出现在眼前。
她生于江南,险些被春天的愁苦所误。
刚说起郎君的心与我相同都饱受煎熬,
心中便有郎君驻足在此。
难得相逢,能够彼此倾诉一语。
我痴痴地立在花前,独占了春天的归路。
不要倚靠东风,沉浸在梦与雨中,
怕是他会将华年的美好全部带走。

注释

  • 碧玉情人:指美丽的女子,形象如碧玉般清丽。
  • 初十五:农历每月十五,指元宵节。
  • 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以风景如画著称。
  • 春愁:春天的愁苦,多指离别或情感上的忧愁。
  • :指爱人或情人,常用于女性对男性的称呼。
  • 华年:指美好的年华、青春年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易顺鼎(1646-1715),字子道,号惟庵,清代诗人。易氏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少年时就表现出极高的文学才华,尤其擅长诗词。其诗风清新脱俗,情感细腻,常以自然景物寄托个人情感,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创作背景

《蝶恋花》写于清代,正值春天,作者通过描写初春的情景,表达了对青春和爱情的珍视。诗中情感真挚,反映了作者对恋爱关系的细腻观察,以及对春天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歌鉴赏

《蝶恋花》是一首充满春情的词作,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氛围和爱情的甜蜜。开篇“碧玉情人初十五”,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仿佛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接着,作者通过“险被春愁误”传达出对爱情的忧虑,春天虽然美好,但却也夹杂着愁苦。

“才说郎心同妾苦”,两人心意相通,却又因生活的种种压力而感到苦恼,这种矛盾的情感让人倍感亲切。接下来的“心头便有郎来住”,则是对爱情的期待和渴望,展现了对相聚的珍惜。

“难得相逢通一语”传达了相聚的难能可贵,立在花前的“痴”字更是渗透出对眼前美好时光的依恋。最后两句则是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东风和梦雨的意象,象征着不可把握的时光,令人感叹岁月的流逝和春天的短暂。整首词通过对春天和爱情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爱情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碧玉情人初十五:春天的初十五,情人如碧玉般美丽。
  2. 生小江南,险被春愁误:出生在江南,险些被春天的忧愁所误导。
  3. 才说郎心同妾苦:刚刚提到彼此的苦楚和相同的心情。
  4. 心头便有郎来住:心中仿佛有爱人前来驻足。
  5. 难得相逢通一语:相遇不易,能够彼此倾诉。
  6. 痴立花前,占断春归路:痴痴地站在花前,独占了春天的归路。
  7. 莫倚东风唫梦雨:不要依赖东风,沉浸在梦与雨的情境中。
  8. 怕他飘尽华年去:担心这样的美好时光会随风而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人比作“碧玉”,形象鲜明。
  • 拟人:春愁和东风被赋予情感,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诗中多处体现出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爱情和美好时光的珍惜,同时也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忧虑。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唤起读者对青春和爱情的共鸣,展现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碧玉:象征美丽、纯洁。
  • 江南:象征柔美的自然与情感的寄托。
  • 春愁:象征爱情中的苦涩与忧虑。
  • 东风:象征春天的希望与变化。
  • :象征爱情的美好与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蝶恋花》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易顺鼎
    • C. 苏轼
  2. 诗中“碧玉情人”指的是什么?

    • A. 春天
    • B. 美丽的女子
    • C. 江南的水
  3. 诗中提到的“春愁”主要指什么?

    • A. 春天的快乐
    • B. 情感上的忧愁
    • C. 对春天的期待

答案

  1. B. 易顺鼎
  2. B. 美丽的女子
  3. B. 情感上的忧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柳永《雨霖铃》

诗词对比

  1. 《蝶恋花》与《如梦令》:两首词都表现了对爱情的细腻描写,但《如梦令》更侧重于女性的内心感受,而《蝶恋花》则是从春天的角度出发,融合自然与情感。

  2. 《蝶恋花》与《雨霖铃》:两者都涉及到离别的主题,但《雨霖铃》更为沉重,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哀伤,而《蝶恋花》则在忧愁中仍带有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赏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