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故书二首》

时间: 2025-01-01 12:43:42

轴犹插高架,檠已弃低墙。

可惜亡三箧,安能读一箱。

自惭伯仁退,不及阿宜长。

但忆初强记,谁知晚健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理故书二首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轴犹插高架,檠已弃低墙。
可惜亡三箧,安能读一箱。
自惭伯仁退,不及阿宜长。
但忆初强记,谁知晚健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读书状态的感慨。他的书架上依然放着书卷,然而低矮的墙上却已经丢弃了书籍。可惜的是,自己曾经拥有的三只书箱现在都不见了,怎能再去翻阅一箱书呢?我感到自愧不如王羲之的伯仁(王羲之的朋友),他能在年老时仍能保持书法的长久,而我却在年纪增大后渐渐健忘。只记得年轻时我能强记很多东西,谁又能想到现在的我却如此健忘呢?

注释

  • :书架的支柱。
  • :书架的横梁。
  • :失去,丢失。
  • 伯仁:王羲之的别号,意指王羲之的朋友。
  • 阿宜:指的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他的书法更具个性和风格。
  • 强记:指年轻时记忆力强,能记住很多书本内容。
  • 健忘:指记忆力减退,容易忘记事情。

典故解析

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代表作《兰亭集序》。诗中提到的伯仁和阿宜分别指代王羲之及其子,表明了作者对书法和文化传承的敬仰,同时也反映出他对自己年华流逝的惋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梦阮,号石头,宋代著名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生活场景及抒发个人情感。刘克庄的诗作常常表达对历史、文化的思考与反省。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刘克庄晚年,反映了他对自己读书生涯的回顾与感慨。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感受到记忆力的减退,书籍的遗失让他感到惋惜,表现了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望以及个人衰老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自省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读书和文化积累的深刻反思。诗的前两句用书架与低墙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书籍的珍视与无奈,似乎在暗示着知识的流失与个人的成长。这种对比不仅表现了书籍的存在与消逝,更隐含了作者对文化传承的忧虑。

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自谦的方式,将自己与历史上的伟人进行对比,体现了作者的谦逊和对文化传承的渴求。他自惭不如伯仁与阿宜,显示出对他们书法成就的钦佩,同时也流露出对自身能力不足的懊悔。在最后一句中,回忆起年轻时的强记与现在的健忘,展现了时间的无情与人类记忆的脆弱,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轴犹插高架:书架的支柱依然竖立,象征着知识的积累仍在,但书籍的缺失让人感到遗憾。
  • 檠已弃低墙:低墙上已经没有书籍,暗示着知识的流失或被遗弃。
  • 可惜亡三箧:三只书箱的丢失,象征着作者曾经的勤奋与如今的失落。
  • 安能读一箱:反问自己,既然失去了那么多,又如何能再去读一本书呢?
  • 自惭伯仁退:自谦于伯仁的书法造诣,表达对偉人的钦佩。
  • 不及阿宜长:与王献之相比,感到自己的成就微不足道。
  • 但忆初强记:回忆年轻时的强记能力,表现出对过往的怀念。
  • 谁知晚健忘:感慨如今的健忘与年轻时的强记形成鲜明对比。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过去的记忆与现在的健忘,突出时间的流逝与个人成长的无奈。
  • 反问:通过反问的形式引导读者思考知识的流失与文化的传承。
  • 自谦:表现出作者对伟人的敬仰,显示出自己的谦逊。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反思,表达了对知识和文化的珍视,感叹时光的流逝与记忆的脆弱,展现了作者对生活、文化的深刻思考与自我反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书架:象征着知识的积累与文化的传承。
  • 低墙:象征着个人的局限与文化的缺失。
  • 书箱:代表着过去的努力与成就。
  • 健忘:体现出时间对人类记忆的影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伯仁”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王羲之
    • B. 杜甫
    • C. 李白
  2. 诗中的“亡三箧”意指什么?

    • A. 失去的朋友
    • B. 失去的书籍
    • C. 失去的财富
  3. 诗人对自己的记忆状态感到怎样?

    • A. 自豪
    • B. 失落
    • C. 高兴

答案

  1. A. 王羲之
  2. B. 失去的书籍
  3. B. 失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竹里馆》 王维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通过对月光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刘克庄对文化的怀念形成对比。
  • 《竹里馆》:王维通过自然景色抒发内心情感,与刘克庄在面对书籍与记忆的思考相互映照。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刘克庄及其 contemporaries 的诗作。
  • 《唐宋八大家文集》:提供对文人和诗歌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