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答袁卿相子一首》

时间: 2025-01-04 08:16:25

百篇端可补诗亡,形秽何堪在玉傍。

方苎萝山尤觉艳,入旃檀国不知香。

一枝我欲簪蓬葆,七字君宜和柏梁。

卧雪家风要人继,莫因摇落便凄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又答袁卿相子一首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百篇端可补诗亡,形秽何堪在玉傍。
方苎萝山尤觉艳,入旃檀国不知香。
一枝我欲簪蓬葆,七字君宜和柏梁。
卧雪家风要人继,莫因摇落便凄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诗歌的坚守和对生活的思考。诗中提到“百篇端可补诗亡”,意味着即使有很多诗作也无法弥补诗歌的损失;“形秽何堪在玉傍”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接着,诗中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象,强调了诗意与生活的交融。最后,提到“卧雪家风要人继”,意指希望后人能继承良好的家风,不因外界的摇动而感到凄凉。

注释

  • 百篇:指许多诗作。
  • :完全,充分。
  • 形秽:形象丑陋,指诗作的质量差。
  • 玉傍:与美好事物相伴。
  • 方苎萝山:指一种山的名称,象征美丽的自然景观。
  • 旃檀国:指一种香木,象征着高尚的品德。
  • 簪蓬葆:用蓬葆草做的簪子,象征着诗人的情感。
  • 七字君:指与柏梁的七言诗相和。
  • 卧雪:形容家风如雪般纯洁。
  • 摇落:比喻外界的动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孟忠,号竹溪,晚号梦溪,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和诗人。他的诗词风格独特,常以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为题材,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情感表达。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与袁卿相子(袁枚)交往中写成的,反映了作者对诗歌创作和生活哲理的思考,以及对友人的期望和鼓励。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又答袁卿相子一首》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作。诗的开头“百篇端可补诗亡”直接表明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重视,尽管有许多作品,依旧难以弥补诗意的缺失。这种感觉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适用,许多人在创作中感到迷茫和焦虑。接下来的“形秽何堪在玉傍”则进一步强调了对美的追求和珍视,诗人感叹即使在美丽的环境中,也难以容忍丑陋的存在。

在自然描写上,诗中提到了“方苎萝山”和“入旃檀国”,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同时也象征着高尚的理想与追求。诗人希望通过与自然的融合来超越自我,达到一种内心的和谐。

而最后几句则引导出诗人对家风和后代的期望,“卧雪家风要人继”,表明了对传统美德的重视,强调了家风的重要性。整首诗在抒情和哲理之间游走,既有个人情感的抒发,又有对社会与历史的反思,展现了刘克庄作为诗人的深刻思考与艺术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百篇端可补诗亡:即使创作了很多诗篇,也无法弥补诗歌失去的美好。
  2. 形秽何堪在玉傍:丑陋的形象怎能在美玉旁边存在,表现了对美的渴望。
  3. 方苎萝山尤觉艳:在美丽的苎萝山中,诗人感受到更加鲜艳的色彩。
  4. 入旃檀国不知香:即使身处香气四溢的旃檀国,也难以体会其中的芬芳。
  5. 一枝我欲簪蓬葆:诗人想用一枝蓬葆草作簪,象征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6. 七字君宜和柏梁:希望与朋友共同创作七言诗,表现了诗人对友谊的重视。
  7. 卧雪家风要人继:希望后代子孙能继承良好的家风。
  8. 莫因摇落便凄凉:即使遭遇动荡,也不要因此感到悲凉。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玉傍”与“蓬葆”比喻美与丑的对比。
  • 对仗:如“百篇端可补诗亡”和“形秽何堪在玉傍”,形成了对称的美感。
  • 象征:山和香木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与美的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强调了对美的追求和对家风的重视,展现了对未来的希望与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苎萝山:象征自然美,代表诗人的理想追求。
  • 旃檀国:象征高尚和优雅,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蓬葆:象征自然与纯净,体现诗人的情感寄托。
  • 柏梁:象征诗歌的和谐与友谊。
  • 卧雪:象征良好的家风和传统美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百篇端可补诗亡”这句诗的意思是: A. 诗歌创作无止境
    B. 许多诗作无法弥补失去的诗意
    C. 诗人对诗歌不感兴趣

  2. 诗中提到的“方苎萝山”象征了什么? A. 友谊
    B. 美丽的自然景观
    C. 个人的孤独

  3. “卧雪家风”强调了什么? A. 追求名利
    B. 重视传统与家风
    C. 对外界的冷漠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达了对生活的热情与追求,但更多的是豪放与洒脱,而刘克庄的这首则更显沉思与内省。
  • 杜甫的《春望》:同样关注社会与历史,强调责任与家国情怀,但风格更为沉重,刘克庄的诗则更具哲理性和温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刘克庄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