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侯和灯夕诗再用韵二首》
时间: 2025-01-01 09:53: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茜袂黄眉出满城,贤侯游豫顺民情。
鼓声足验村田乐,月色遥占辇路晴。
定有儒臣映藜仗,又闻京尹折莲棚。
祠官一瓣无它祝,但愿旄头尽扫清。
白话文翻译:
红色的衣袂和黄色的眉毛在城中飘扬,贤明的侯爷游玩于此,顺应着百姓的心情。鼓声响亮,验证着乡村田园的欢乐,月光洒满了通往车辇的路,显得格外晴朗。想必有儒雅的官员在旁侍奉,又听说京城的官员正在折叠莲花的棚子。庙祝只献上一瓣香火,无他祝愿,只希望旄头(象征权威的旗帜)能尽快扫除一切尘埃。
注释:
- 茜袂:红色的衣袂,这里形容衣服的颜色鲜艳。
- 贤侯:指有德行的侯爵,表明统治者明理且关心民众。
- 游豫:游玩,心情愉快。
- 鼓声足验:鼓声响亮,能够证明乡村的欢乐气氛。
- 藜仗:这里指贵族的权杖,象征地位。
- 京尹:指京城的官员。
- 折莲棚:折叠的莲花棚,可能是一种装饰或器具。
- 祠官:庙祝,负责祭祀的官员。
- 旄头:古代用于表示地位的旗帜。
典故解析:
- 旄头:在古代,旄头是一种用于标志地位的装饰物,象征着权力和地位。诗中提到的“扫清”暗示着对政局的清明期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子华,号天池,南宋著名词人和诗人,出身于士大夫家庭。他的诗词继承了唐诗的传统,注重气韵与情感的表达,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诗人以此诗表达对贤明统治者的期盼,渴望政治清明、民生安乐的愿景。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这首《宋侯和灯夕诗再用韵二首》通过描绘灯夕时节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贤明统治者的赞美以及对民生安乐的期盼。首联通过“茜袂黄眉出满城”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城镇景象,显现出节日的热闹气氛;而“贤侯游豫顺民情”则体现了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和谐关系,彰显了理想政治的美好愿景。次联中“鼓声足验村田乐”通过鼓声的描绘,传达出乡村的欢乐与宁静,此时月色明亮,映照着通往统治者的道路,形成一种安定而美好的画面。最后两联则通过“庙祝无他祝”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真诚愿望,希望政局能清明,百姓得以安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关心与期盼。整首诗情景交融,和谐统一,展现出一种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茜袂黄眉出满城:描绘了节日的盛景,红色衣袂和黄色眉毛象征着欢庆的气氛。
- 贤侯游豫顺民情:贤明的侯爷与百姓和谐相处,体现了统治者的德行。
- 鼓声足验村田乐:鼓声响亮,证明乡村的欢乐气氛,象征着安定的民生。
- 月色遥占辇路晴:月光洒满道路,显得格外明亮,象征着光明的未来。
- 定有儒臣映藜仗:有儒雅的臣子陪伴,表明政治的清明。
- 又闻京尹折莲棚:京城官员的活动,暗示着政治上的繁忙与治理。
- 祠官一瓣无它祝:庙祝只献上一瓣香火,表达了诚恳的祝愿。
- 但愿旄头尽扫清:希望权力的象征能扫清一切障碍,象征着对清明政局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形成对称,增强了音韵美。
- 比喻:用“旄头”象征权力,富有深意。
- 意象:如“月色”、“鼓声”,营造出宁静而愉悦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贤明统治者的赞美,渴望政治清明、民众幸福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安定、美好生活的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茜袂:象征欢庆与活力。
- 贤侯:代表理想的统治者。
- 鼓声:象征民众的欢乐。
- 月色:象征光明与希望。
- 旄头:象征权力与地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下列哪个词汇描述的是节日的气氛? a) 旄头
b) 茜袂
c) 京尹 -
“贤侯”指的是? a) 平民
b) 君主或统治者
c) 祭祀官 -
“鼓声足验村田乐”的意思是? a) 村庄的鼓声能证明欢乐
b) 村庄的田地丰收
c) 鼓声无法证明任何事情
答案:
- b) 茜袂
- b) 君主或统治者
- a) 村庄的鼓声能证明欢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刘克庄 vs. 杜甫:刘克庄的诗歌侧重于对理想政治的渴望,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苦难与动荡,展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诗词集:《宋诗三百首》
- 相关文章:《宋代诗词的艺术特点研究》
- 书籍:《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