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四壁蠹书常锁闭,数行苏墨半模糊。院中老吏无存者,谁记南塘与雁湖。
白话文翻译:
这四面墙壁上常年锁闭着虫蛀的书籍,几行用苏墨写的字迹也已经模糊不清。院子里早已没有当年的老官吏,谁还能记得南塘和雁湖的事情呢?
注释:
- 蠹书:虫蛀的书籍,指书籍受虫蛀而损坏,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知识的损失。
- 苏墨:一种墨水,"苏"指苏州,意味着用苏州的墨水书写,"半模糊"说明字迹已经不清晰。
- 老吏:年长的官吏,象征着过去的官场和历史。
- 南塘与雁湖:地名,可能指代曾经繁华或重要的地方,象征着过往的记忆和历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道明,号牧之,宋代诗人,官至知州。他的诗风以清新、简练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刘克庄在诗歌创作中常常融合个人经历与历史背景,展现出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刘克庄晚年,正值南宋时期,国家动荡,社会变化剧烈。诗人通过描绘书籍的残破和官吏的消失,反映出对往昔繁华的怀念与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展现了历史的沉淀与个人的思考。开头的“蠹书”一词,便传递出一种无奈与失落的情感,书籍的虫蛀象征着时间的侵蚀,暗示着知识的流失与文化的断裂。接着,诗人提到“数行苏墨”,描绘出字迹模糊的情景,给人一种难以追溯过去的感觉。随着“院中老吏无存者”的转折,诗人将目光从书籍转向人,强调了历史的无情与个人的渺小。最后一句“谁记南塘与雁湖”更是发人深省,似乎在追问:在这样巨大的变化面前,谁还能记得那些曾经辉煌的地方和故事?
整首诗通过简单的日常场景,传达出深刻的时代感与历史感。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浓厚的情感,引导读者反思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脆弱,展现了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文化的眷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四壁蠹书常锁闭:四面墙壁上锁住了很多虫蛀的书籍,象征着知识的封闭和失落。
- 数行苏墨半模糊:几行字迹用苏墨写成,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反映出过去的事情渐渐无法辨认。
- 院中老吏无存者:院子里再也没有当年的老官吏,抒发对人事变迁的惋惜。
- 谁记南塘与雁湖:南塘与雁湖的记忆已被遗忘,发出对历史的追问与思考。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书籍的封闭与人事的消逝形成对比,增强了历史的无情感。
- 象征:书籍象征知识与文化,老吏象征历史的见证者,二者的消逝暗示着文化的断层。
- 反问:最后一句以反问的方式,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和思考的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书籍和人的描绘,传达出对历史的追忆与对文化消逝的忧虑。诗人对往昔的思考,引发人们对当下社会的反思,强调了记忆的重要性和历史的传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蠹书:象征着知识的流逝和文化的断裂。
- 苏墨:代表着书写与文化的传承。
- 老吏:象征着历史的见证与人事的变迁。
- 南塘与雁湖:象征着曾经的繁华与记忆的消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蠹书”指的是什么? A. 普通书籍
B. 虫蛀的书籍
C. 书法作品
D. 古典文学 -
“数行苏墨半模糊”中,“苏墨”指的是哪里的墨水? A. 北京
B. 苏州
C. 杭州
D. 南京 -
诗中提到的“老吏”代表什么? A. 新官吏
B. 过往的官员
C. 商人
D. 学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刘克庄与杜甫的《春望》对比: 刘克庄在《九月初十日值宿玉堂七绝》中以个人的感慨和历史的思考为主线,而杜甫的《春望》则是在国破家亡的情况下表达个人的苦闷与忧国情怀。两者都表现了对过去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无奈,但刘克庄更侧重于对文化和历史的思考,而杜甫则更加关注社会的现实与民生的疾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刘克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