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太山》

时间: 2025-01-01 14:06:07

双屐冲烟上泰台,欲将老眼傍天开。

春深叠嶂晴看雪,雨后飞泉夜听雷。

玉节攒苍烟浩渺,群山裂翠壁崔嵬。

目前齐鲁何须问,千古登封只草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太山
作者: 郭贲 〔宋代〕

双屐冲烟上泰台,
欲将老眼傍天开。
春深叠嶂晴看雪,
雨后飞泉夜听雷。
玉节攒苍烟浩渺,
群山裂翠壁崔嵬。
目前齐鲁何须问,
千古登封只草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登泰山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感受。诗人在轻快的木屐声中,向着泰山的高峰攀登,渴望打开自己年老的眼睛,去领略更广阔的天际。春天的深处,层峦叠嶂间可以看到雪白的山巅;雨后,飞流的泉水在夜间伴随着雷声潺潺而来。玉垒山的苍烟浩渺,群山像崔嵬的翠壁一样雄伟。此时此刻,齐鲁的景象又何必去询问,千古以来的登封只剩下满地的草莱。

注释:

  • 双屐:双屐指的是一种木屐,古代人们常穿着这种鞋子攀爬山岳。
  • 泰台:指的是泰山,古代著名的五岳之一。
  • 老眼:指年老的眼睛,象征着诗人的人生阅历。
  • 叠嶂:重叠的山峰。
  • 玉节:指玉石般的山峰。
  • 苍烟:青色的烟雾,形容山间的迷雾。
  • 裂翠壁:山壁如裂开的翠色,形容山体的壮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郭贲,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诗人游览泰山时创作,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泰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代表着崇高和伟大,诗人通过登山体验,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诗歌鉴赏:

《登太山》是郭贲通过对泰山的描绘,展现了他对自然的崇敬和对人生的感悟。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泰山的雄伟与壮丽。开头两句“双屐冲烟上泰台,欲将老眼傍天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朝气的场景,诗人用轻快的木屐声声响起,表现了攀登的决心与渴望。接下来的描写春天的美景与雨后的景象,进一步增强了诗的层次感。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映射出诗人的内心世界,渴望探索与发现的精神贯穿其中。

最后两句“目前齐鲁何须问,千古登封只草莱”,则是对历史的沉思,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尽管历史悠久,但当下的自然景象依然让人感到震撼。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蕴深厚,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的思考,体现出诗人深邃的哲思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双屐冲烟上泰台:用双屐声响表明诗人正在攀登泰山,展现出一种轻快与进取的精神。
  2. 欲将老眼傍天开:表达了诗人渴望开阔视野,扩展人生的愿望。
  3. 春深叠嶂晴看雪:描绘了春天的山峦和雪景,展现出自然的美丽。
  4. 雨后飞泉夜听雷:雨后泉水飞流的声音与夜间雷声相结合,表现出强烈的自然气息。
  5. 玉节攒苍烟浩渺:形容山高云雾缭绕,给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感觉。
  6. 群山裂翠壁崔嵬:群山之间的壮丽景象,增强了诗的视觉冲击。
  7. 目前齐鲁何须问:提出对齐鲁地区的疑问,暗示人们对历史的探讨。
  8. 千古登封只草莱:意指历史的无常,最终只剩下自然的原貌,留给人们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节攒苍烟”中的“玉节”比喻高耸的山峰。
  • 对仗:整首诗在对仗工整上表现出色,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春深叠嶂”、“雨后飞泉”等意象,营造出丰富的自然景观。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泰山壮丽景色的赞美与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历史的沉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泰山:象征着崇高与伟大,古代帝王祭天之地。
  • 春深叠嶂: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飞泉:代表着生命的活力与奔放。
  • 苍烟浩渺:象征着自然的神秘与深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双屐”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鞋子
    B) 一种工具
    C) 一种植物
    D) 一种动物

  2. 诗中提到的“玉节”比喻什么? A) 水流
    B) 山峰
    C) 草地
    D) 云彩

  3. 本诗主要描绘的是哪个山? A) 华山
    B) 泰山
    C) 嵩山
    D) 恒山

答案:

  1. A) 一种鞋子
  2. B) 山峰
  3. B) 泰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郭贲的《登太山》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郭贲在诗中更多地融入了人生的思考和哲理,而王之涣则侧重于表达壮阔的视野与豪情。两者在风格和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郭贲的生平与创作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