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芦墟泗州寺》

时间: 2025-01-01 14:06:31

泽国芦花满野霜,寺桥寒月照苍苍。

不堪夜泊钟残后,落尽秋声雁几行。

意思解释

题芦墟泗州寺

作者: 超慧 〔清代〕


原文展示:

泽国芦花满野霜,
寺桥寒月照苍苍。
不堪夜泊钟残后,
落尽秋声雁几行。


白话文翻译:

在芦苇丛生的泽国,野外霜花遍布,
寺庙的石桥上,寒冷的月光照耀着苍茫的天空。
无法忍受夜晚停泊在钟声渐渐消散后,
秋天的声音已落尽,不知飞走了多少只雁。


注释:

  • 泽国: 指水泽丰富的地方,通常形容湿地或沼泽。
  • 芦花: 芦苇的花,常生长在水边。
  • 寺桥: 寺庙前的桥,通常是通往寺庙的必经之处。
  • 寒月: 寒冷的月光,描绘了夜晚的气氛。
  • 钟残: 指钟声渐渐消失。
  • 秋声: 秋天的声音,如风声、雁声等。
  • 雁几行: 指飞走的雁群,不知飞去多少行。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钟残”可以联想到古代寺庙的钟声,钟声常被用作时间的标志,尤其在夜晚显得更加孤寂。古人常以鸟类的迁徙来象征季节的变迁,诗中提到的“雁”即是秋天的象征,代表离别与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超慧是清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以清新脱俗、情感细腻著称,在诗歌中常常融入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秋冬季节,诗人或许在夜晚独自停泊于寺庙,凝视着寒霜覆盖的芦花,感受到自然环境的萧瑟与孤独,因而写下此诗。


诗歌鉴赏:

《题芦墟泗州寺》是一首描写秋冬景致的诗,展现了诗人在自然环境中感受到的孤独与思绪。首句“泽国芦花满野霜”以生动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水泽与芦花交织的秋霜图景,传达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凄凉的氛围。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置身于寒冷的月光之下,寺桥的静谧与夜晚的孤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诗的后两句“落尽秋声雁几行”则通过对秋天声音的感知,深化了诗的情感。秋天是一个迁徙的季节,飞雁成为了诗人思乡情怀的载体,象征着离别与无法挽回的时光。整体上,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内心深处的孤独感,情感细腻而深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泽国芦花满野霜: 描述了一个湿润的地方,芦花在霜降中显得格外美丽,传达出秋冬的季节感。
    2. 寺桥寒月照苍苍: 寺庙的桥在寒冷的月光下显得更加苍凉,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3. 不堪夜泊钟残后: 夜晚停泊在寺庙,钟声渐渐消失,带来一种孤独和不安的感觉。
    4. 落尽秋声雁几行: 秋天的声音已经消散,不知飞走了多少只雁,暗示了思念和离别的情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 “寒月”用来比喻冷清的夜晚。
    • 拟人: 秋声被赋予了生命,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 对仗: 前两句和后两句结构对称,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反映了人在秋冬季节面对自然变化时的感慨。


意象分析:

  • 芦花: 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凋零,暗示着秋冬的到来。
  • 寒月: 代表孤独与萧瑟的夜晚,增强了诗的情感基调。
  • : 飞雁象征着离别和思念,体现了人对故乡和过往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泽国”指的是: A. 干旱的地方
    B. 水泽丰富的地方
    C. 高山峻岭

  2. 诗歌的情感基调是: A. 喜悦
    B. 孤独与思乡
    C. 激昂

  3. “落尽秋声雁几行”中的“雁”象征着: A. 离别与思念
    B. 快乐与团聚
    C. 冷漠与无情

答案: 1-B, 2-B,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秋夕》 杜牧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同样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忧愁和对人生的感慨。与超慧的《题芦墟泗州寺》相比,杜甫的诗歌更加直白,情感更为激烈,而超慧的诗则显得细腻而含蓄。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歌史》

以上内容为对《题芦墟泗州寺》的全面解析与解读,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意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