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八日潮》 作者: 陈师道 〔宋代〕
一年壮观尽今朝,水伯何知故晚潮。
海浪肯随山俯仰,风帆长共客飘摇。
白话文翻译:
这一年壮丽的景观就在今天结束,水神又怎么知道这迟来的潮水呢?
海浪愿意随着山的起伏而翻滚,风帆长久地与旅客一起飘荡摇摆。
注释:
字词注释:
- 壮观: 壮丽的景象。
- 水伯: 指水神,是对水的拟人化称呼。
- 晚潮: 指较晚到来的潮水。
- 海浪: 大海的波浪。
- 俯仰: 指山的高低起伏。
- 飘摇: 摇摆不定的样子。
典故解析:
- 水伯: 在古代神话中,水神被称为“水伯”,象征着对水的控制与影响。
- 潮水: 古代文人常以潮水的涨落象征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变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约1040—1095),字公辅,号梅溪,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表现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十八日潮》创作于宋代,正值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敏感与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之际。潮水的涨落在诗中不仅是自然现象,也象征着时光的变迁及人生的无常。
诗歌鉴赏:
《十八日潮》通过描绘潮水在特定时节的变化,强调了自然界的壮丽与人类的渺小。开篇“壮观”二字,既表现出自然界的宏伟,也暗示着人们对这种壮丽景观的赞叹和珍惜。诗中提到的“水伯”,则是赋予自然以情感,表现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接下来的“海浪肯随山俯仰”一语,展示了海与山的互动,暗示着自然界的相互依存。最后一句“风帆长共客飘摇”,则表达了诗人对游子在外漂泊生活的同情与理解,呈现出一种孤独而又坚强的情感。
整首诗在意境上既有动感的潮水,又有静谧的山水,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体悟。诗人在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年壮观尽今朝”:一年四季的美景在今天达到顶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美好瞬间的珍惜。
- “水伯何知故晚潮”:水神并不知晓潮水的到来是迟到的,体现了自然的无情与人事的渺小。
- “海浪肯随山俯仰”:海浪愿意随着山的高低起伏而变化,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
- “风帆长共客飘摇”:风帆与旅客共同在海上漂泊,传达出一种孤独而自由的生活状态。
修辞手法:
- 拟人:将水神称为“水伯”,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工整,形成了对称的美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壮丽的潮水与山水,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欣赏,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反映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孤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潮水:象征时间与生命的流逝。
- 海浪:象征自然的力量与变幻。
- 风帆:象征漂泊与追求自由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水伯”指的是谁?
- A. 水神
- B. 渔夫
- C. 山神
- D. 人类
-
诗中提到的“壮观”指的是?
- A. 一年的所有美景
- B. 一座山
- C. 一片海
- D. 一条河
-
“风帆长共客飘摇”中,风帆与谁一起漂泊?
- A. 渔夫
- B. 旅客
- C. 船员
- D. 诗人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两者均以自然景观为主题,但《十八日潮》更多地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时间的流逝,而《山居秋暝》则更强调静谧与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