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翠亭》
时间: 2025-01-01 11:28: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千年茅竹蔽幽奇,一日堂成四海知。
便有文公来作记,尚须吾辈与题诗。
至人但有经行处,宝盖仍存朽老枝。
能事向来非促迫,经年安得便嫌迟。
白话文翻译:
千年的茅草和竹子遮蔽了幽静的奇观,突然之间,这里便成了人们皆知的堂宇。
文公来此作过记载,而我们这一代人还需要在此题写诗篇。
真正的贤人只需有经行的地方,宝盖依然在,然而老枝却已朽烂。
能做的事情向来不是急迫的,经过多年又怎能嫌弃其缓慢呢?
注释:
- 茅竹:茅草和竹子,常用于房屋的建筑材料。
- 幽奇:指幽静而奇特的景致。
- 文公:指春秋时期的文公(如鲁文公),以其文采和治理而闻名。
- 经行:指旅行、游历或修行。
- 宝盖:指古代的宝物或珍贵的覆盖物,象征着尊贵的地位或气派。
- 朽老枝:比喻老旧、衰败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师道是宋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他的诗风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作者游历于一个名为“拱翠亭”的地方,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拱翠亭》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诗的开头两句通过“千年茅竹”和“一日堂成”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千年的茅竹象征着岁月的积淀,而“一日堂成”则表现出人们的创造力和对自然的改造。这一对比引出文公的到来,表明历史人物对这片土地的认可与赞美。
接下来的几句则转向哲理的思考。诗人提到“至人但有经行处”,指出真正的贤人并不在乎名声与地位,而是在于心灵的追求和自我的修行。最后,诗人强调了“能事向来非促迫”,展现出一种对时间的宽容态度,认为事情的完成需要时间积累,而不应急于求成。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明了,语言生动,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历史与人生的深刻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千年茅竹蔽幽奇:千年的茅草和竹子遮蔽了幽静的奇观,展现出自然的神秘与古老。
- 一日堂成四海知:在这里,一天之间便建立起了名声,显示了人类创造的力量。
- 便有文公来作记:历史人物的到来,增加了这片土地的文化厚度。
- 尚须吾辈与题诗:表达了对后人继续传承文化的期望。
- 至人但有经行处:真正的智者只在乎心灵的修行和旅程。
- 宝盖仍存朽老枝:即便是尊贵的地位,终究也会被时间所侵蚀。
- 能事向来非促迫:强调事情的完成需要时间。
- 经年安得便嫌迟:在时间的积累中,急于求成是不可取的。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自然与人文的对比增强诗意。
- 隐喻:将茅竹隐喻为自然的厚重与历史的积淀。
- 排比:多句结构使得情感层层递进,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强调了时间与耐心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茅竹:自然的代表,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厚重。
- 堂:人类文明的象征,传递出文化的积累。
- 文公:历史人物的象征,代表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宝盖:象征着尊贵与地位,反映人世间的无常。
- 朽老枝: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文公”指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
- A. 孟子
- B. 鲁文公
- C. 朱熹
- D. 李白
-
诗中“千年茅竹”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自然的美
- B. 时光的流逝
- C. 人的努力
- D. 历史的厚重
-
诗中提到“能事向来非促迫”,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能做的事情不需要着急
- B. 能做的事情要尽快完成
- C. 能做的事情可以忽略
- D. 能做的事情需要大力气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山居秋瞑》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杜甫《登高》: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与人生的思考,但更加强调家国情怀与个人境遇的对比。
- 王维《山居秋瞑》:以山水田园的宁静对比城市喧嚣,强调内心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陈师道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