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出郊风急有作》
时间: 2025-01-19 18:54: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立春出郊风急有作
作者: 卫宗武 〔宋代〕
意行出郊坰,迎春二之日。
不闻条风鸣,但见朔风急。
朔风何太严,厉物无洪纤。
时方尚发育,岂汝当行权。
试与东皇说,燠寒宜按节。
一气鼓至和,要含无夭阏。
我老值途穷,荷锸今为农。
但愿五时若,鼓腹歌豳风。
白话文翻译
我踏出郊外,迎接春天的第二天。
没有听到春风的鸣响,却感受到北风的猛烈。
北风何以如此严厉,冰冷的物体没有一点生机。
此时正值万物复苏,怎么能让它们遭受严寒的摧残?
试着向东皇(春天的象征)请求,温暖和寒冷应当有个节制。
春气应当和谐,应该包容万物,不让它们遭受夭折。
我年老气衰,手持锄头如今为农。
只愿在这五个时节里,能安然无恙,歌唱着豳风的旋律。
注释
- 郊坰: 郊外的田地,表明诗人远离城市,亲近自然。
- 条风: 春风,这里指春天的和风。
- 朔风: 北风,表示寒冷的气候。
- 东皇: 指春天的神明,象征着春季的来临和温暖。
- 燠寒: 暖和与寒冷,提到气候的变化应有节制。
- 豳风: 古代指一种歌谣,寓意着田园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卫宗武,生活在宋代,具体生平资料较少,但他以其独特的田园诗风格而闻名。卫宗武的诗多描绘自然与农田生活,体现了对乡土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
《立春出郊风急有作》创作于春天,体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与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此时正值农耕季节,诗人通过对气候变化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生机的渴望和对农业生产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立春时节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与对气候变化的思考。诗的开篇,诗人描绘了自己在春天来临时出郊的情景,然而迎接他的却是刺骨的北风,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人感受到春天的迟缓与自然的严酷。
诗中“试与东皇说,燠寒宜按节”一句,深刻揭示了诗人对春天的呼唤,希望气候能和谐,万物能复苏。这不仅是对自然变化的关注,更是对农耕生活的思考。诗的最后几句,表达了诗人身处困境,但仍然希望能在农田中找到快乐,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坚韧的精神。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与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以及对春天生机的向往,体现了深厚的田园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意行出郊坰: 诗人走出城市,来到郊外,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 迎春二之日: 指春天的第二天,寓意着春季的开始。
- 不闻条风鸣: 期待听到春风的声音,实际上却感受到的是北风。
- 但见朔风急: 只有北风的强烈袭来,形成反差。
- 朔风何太严: 诗人感叹北风的严寒。
- 厉物无洪纤: 反映北风对万物的摧残。
- 时方尚发育: 此时正是万物复苏的时节。
- 岂汝当行权: 诗人对北风的威力表示不满。
- 试与东皇说: 希望向春天的神明申诉。
- 燠寒宜按节: 指出气候应当有节制。
- 一气鼓至和: 期盼气候和谐,万物兴旺。
- 要含无夭阏: 愿望是让生命不受阻碍。
- 我老值途穷: 诗人感叹自己年老,处境艰难。
- 荷锸今为农: 手持锄头,继续从事农耕。
- 但愿五时若: 希望在五季的变换中安然度过。
- 鼓腹歌豳风: 期待能安享田园生活,唱起快乐的歌。
修辞手法
- 对比: 春天的期待与北风的冷酷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拟人: 将春天拟人化,通过“试与东皇说”表现出对春天的渴望。
- 象征: 北风象征着寒冷与困境,春天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春天的期待与对自然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农田生活的热爱和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反映了人们在自然面前的脆弱与坚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郊外: 象征宁静与自然,显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春风: 代表温暖与生机,诗人渴望的气候。
- 北风: 代表寒冷与严酷,形成强烈对比。
- 东皇: 象征春天的神明,指代春季的来临。
- 农田: 象征劳动与丰收,体现生活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描绘了哪个季节的情景?
- A. 夏季
- B. 秋季
- C. 春季
- D. 冬季
-
诗中提到的“东皇”象征着什么?
- A. 夏天
- B. 秋天
- C. 春天
- D. 冬天
-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城市的怀念
- B. 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向往
- C. 对过去的追忆
- D. 对未来的迷茫
答案
- C. 春季
- C. 春天
- B. 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向往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 孟浩然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诗词对比
- 《春晓》: 通过春天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喜悦。
- 《立春出郊风急有作》: 通过北风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迟到的担忧,两者对春天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 《诗经》与传统文化的影响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