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扶杖穿桃岭,山行历几村,
嵚崎穷绝巘,旋折反穷源。
地迥犹仙隐,山多隔市喧。
层峦互将送,不觉月黄昏。
白话文翻译
我扶着拐杖穿越桃岭,沿着山路走过几个村庄,
崎岖的山路延伸到绝壁深渊,转身后又回到源头。
大地遥远,仿佛让我隐居于仙境,山多得使人远离市井的喧闹。
层层山峦互相送别,不知不觉月色已渐渐黄昏。
注释
- 扶杖:指用手杖辅助行走。
- 桃岭:可能是指桃花盛开的山岭,也可象征春天之美。
- 嵚崎:形容山路的崎岖不平。
- 穷绝巘:达到山的尽头,绝壁。
- 旋折:转身或折返。
- 穷源:追溯源头。
- 地迥:地势遥远,偏僻。
- 仙隐:隐居于仙境,形容环境幽静。
- 市喧:指城市的喧闹声。
- 层峦:层层叠叠的山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卫宗武,宋代诗人,以山水诗见长,作品往往描写自然景观,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喧嚣尘世的逃避。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卫宗武的游历有关,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士人逃避政治纷争、寻求内心宁静的普遍心态。
诗歌鉴赏
此诗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山水的壮丽与宁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喧嚣的厌倦。开头两句“扶杖穿桃岭,山行历几村”,描绘了一幅悠然自得的山间行旅画面。诗人通过“扶杖”这一细节,传达出一种年长者的从容与对自然的珍视,仿佛在告诉我们,人生的旅途虽有坎坷,但心中仍应保有一份宁静。
接下来的“嵚崎穷绝巘,旋折反穷源”,则通过对山路的描写,展现了山势的巍峨和行旅的艰难,反映了对源头的探索与追寻。这种探索不仅是物理上的,更是心灵的追索,暗示着诗人对生活本质的思考。
“地迥犹仙隐,山多隔市喧”,这里诗人将自然与世俗对比,表现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最后一句“不觉月黄昏”则画龙点睛,暗示时间的流逝,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惆怅,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自然的永恒。
整首诗以清新的笔调呈现出一种和谐的山水情怀,反映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具有深邃的哲理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扶杖穿桃岭:诗人用拐杖行走于桃岭,暗示他在欣赏春天的大自然。
- 山行历几村:途中经过几个村庄,表现出诗人悠闲的旅程。
- 嵚崎穷绝巘:形容路途险峻,达到山的尽头,体现出自然的险峻与壮丽。
- 旋折反穷源:在崎岖的山路上转身回望,追根溯源,表达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 地迥犹仙隐:遥远的土地仿佛是仙境,表现出诗人心灵的平静与对世俗的超然。
- 山多隔市喧:山多而隔绝了繁华的市井,描绘出一种与世隔绝的宁静。
- 层峦互将送:层叠的山峰相互送别,暗示自然的循环与时间的流逝。
- 不觉月黄昏:月色渐渐沉入黄昏,带有一种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扶杖穿桃岭,山行历几村”,上下句对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自然景观比作仙境,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拟人:山峦互相送别,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喧嚣的逃避,反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生活理想,富有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岭:象征春天与生命的美好。
- 山:代表自然的壮丽、艰难和宁静。
- 村:象征着人类的生活与社会的喧嚣。
- 月: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扶杖穿桃岭”体现了诗人的什么状态?
A. 年轻
B. 年长且从容
C. 迷茫 -
诗中提到的“市喧”是指什么?
A. 自然的宁静
B. 城市的喧闹
C. 乡村的安宁 -
诗人对自然的态度是?
A. 忽略
B. 热爱与向往
C. 恐惧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卫宗武《自桃岭历诸陇后返至唐村庵》与王维《山居秋暝》均描绘山水和隐逸生活,前者更强调对自然的探索与生命的思考,后者则侧重于秋意的宁静与内心的平和。两者皆反映了诗人对喧嚣尘世的逃避与对自然的向往,但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