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台留古迹,不见隐公游。
白日悲风起,清河逆水流。
潜鱼投别浦,狡兔据荒丘。
应笑臧僖伯,何如谏得休。
白话文翻译:
这座高台上留下了古老的痕迹,但却看不到隐公的身影。阳光下凄凉的风起,清澈的河水逆流而上。潜伏的鱼跃出水面,狡猾的兔子依靠在荒丘上。想必会嘲笑臧僖伯,何必去劝谏那些无用的事情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隐公:指隐士,隐姓埋名的人,古代指隐士的高洁品德。
- 白日悲风:白天的阳光伴随着悲凉的风,形容气氛的凄凉。
- 潜鱼:指在水下游动的鱼,象征隐秘和逃避。
- 狡兔:形容狡猾、机警的兔子,暗示危险和警觉。
- 臧僖伯:古人,因其劝谏而被称道,但诗中暗示其劝谏无用。
典故解析:
- “隐公游”指的是古代隐士的游历,隐公是隐士的象征,代表着高洁和追求自然的生活方式。
- 臧僖伯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以谏言著称,诗中提到他是为了引出无效的劝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元量,字宗彦,号浮槎,宋代诗人。他的诗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汪元量晚年,正值社会动荡、个人遭遇挫折之际。诗人通过对高台的描绘,表达了对往昔的追忆和对现实的失落感。
诗歌鉴赏:
《观鱼台》以高台作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动物的行为,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诗的开头便以“高台留古迹”引入,带出历史的沉淀与个人的独处。随着“白日悲风起”的描写,诗的情绪逐渐加深,阳光与悲风的对比,呈现出一幅苍凉的画面。清河逆流的意象,暗示着逆境与挣扎,仿佛在反映诗人内心的困惑与无奈。
接下来的“潜鱼投别浦,狡兔据荒丘”,通过生动的自然描绘,隐喻了生活中的逃避与自我保护。鱼与兔的选择象征着人们在困境中的不同应对方式,潜鱼在水下游动,兔子则在荒丘上警惕,二者均表现出一种逃避现实的状态。最后一句“应笑臧僖伯,何如谏得休”,则点出诗人对劝谏的无奈与讽刺,表明在社会动荡中,个人的努力常常显得微不足道。
整首诗意象丰富,情感深邃,体现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对个人际遇的叹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高台留古迹:高台上留存的古老痕迹,暗示历史的沧桑。
- 不见隐公游:看不到隐士的身影,反映出人们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与失落。
- 白日悲风起:在阳光下,悲伤的风吹起,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 清河逆水流:河水逆流而上,象征着与自然规律的对抗,暗示生活中的逆境。
- 潜鱼投别浦:鱼在水下游动,象征着避世与隐秘。
- 狡兔据荒丘:兔子在荒丘上警惕,表现出警觉和生存的本能。
- 应笑臧僖伯:应该嘲笑臧僖伯的劝谏,表明对无效劝谏的讽刺。
- 何如谏得休:劝谏又有什么用呢?强调劝谏的无力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隐士比作高台上的古迹,传达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如“悲风”使得情感更加生动。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孤独的高台、逆流的河水和警觉的动物,表达了对往昔隐士生活的追忆、对现实的失落感与对劝谏无效的讽刺,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台:象征历史与记忆。
- 悲风:象征凄凉的情感。
- 逆水:象征生活中的挑战与逆境。
- 潜鱼:象征隐秘与逃避。
- 狡兔:象征警觉与生存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隐公”代表的是: A. 一位历史人物
B. 隐士的象征
C. 一种生活方式
D. 诗人的朋友 -
“白日悲风起”中的“悲风”是用来表达: A. 欢乐的情感
B. 伤感的氛围
C. 自然的美丽
D. 生活的繁忙 -
诗人在最后一联中对臧僖伯的态度是: A. 称赞
B. 讽刺
C. 同情
D. 忽视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比较汪元量的《观鱼台》和杜甫的《登高》,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杜甫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抒发了对国事的忧虑,而汪元量则更加关注个体的孤独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两者在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体现了宋代与唐代诗歌的不同风格与主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歌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
- 《汪元量诗集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