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一》

时间: 2025-01-17 10:28:11

丙子正月十有三,挝鞞伐鼓下江南。

臯亭山上青烟起,宰执相看似醉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丙子正月十有三,挝鞞伐鼓下江南。臯亭山上青烟起,宰执相看似醉酣。

白话文翻译:

正月十三日,打着锣鼓向江南进发。臯亭山上青烟袅袅升起,宰相和官员们互相对视,神态似乎有些醉意。

注释:

字词注释:

  • 丙子:指的是中国农历的一个年份,丙子年。
  • 挝鞞(huā bō):锣鼓的声音,这里指的是庆祝或出发时的打击乐器。
  • 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的地区,风景秀丽,文化繁荣。
  • 臯亭山:位于湖州,山上常有青烟缭绕,给人一种诗意的感觉。
  • 宰执:指的是朝廷的高官、宰相等。
  • 醉酣:形容人喝醉了,神情恍惚。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涉及明确的典故,但“宰执相看似醉酣”可以理解为诗人观察到的官员们的轻松状态,暗示他们在即将到来的行程中略显放松和愉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元量,字公衡,号山人,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湖州,因其作品多描写江南水乡的风光而受到喜爱。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山水和人文景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丙子年正月,正值农历新春,诗人以打击乐器开场,表达了出行的气氛和节日的喜庆。诗中描绘的臯亭山的青烟,增添了江南的诗情画意,体现了南宋文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场景,正月十三日,官员们在锣鼓声中向江南进发。打击乐器的声音不仅是出行的号角,更是节日的欢庆。诗人在描写臯亭山的青烟时,展现了江南特有的自然风光,青烟的升起仿佛在为这次出行增添了神秘与诗意。接着,宰相与官员们彼此对视,似醉似酣,表现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整首诗在节奏和情感上都流露出一种欢快与放松,仿佛在提醒人们在繁忙的官场生活中也应寻找乐趣和愉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丙子正月十有三:时间的标示,让人感受到新春的气息。
  2. 挝鞞伐鼓下江南:描绘出热闹的出行场景,乐声与人群相融。
  3. 臯亭山上青烟起:用意象传达自然的美,青烟的升起仿佛是对新春的祝福。
  4. 宰执相看似醉酣:官员们的轻松神态,暗示他们在这次出行中享受乐趣。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挝鞞伐鼓”和“宰执相看”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青烟与锣鼓声交织,形成了生动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官员们在新春出行的欢快场景,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赞美,反映出南宋官场生活的某种轻松氛围。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烟:象征着自然的灵动与人文的和谐。
  • 锣鼓:代表着节庆的欢快气氛,体现出社会生活的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A. 春节出行
    B. 秋天的丰收
    C. 夏日游玩

  2. “臯亭山上青烟起”中的“青烟”象征着什么? A. 烟雾
    B. 自然的灵动
    C. 战争

  3. 诗中提到的“宰执”指的是? A. 农民
    B. 官员
    C. 商人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除了汪元量的作品,可以推荐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样描绘了江南的美景和生活。

诗词对比:

  • 汪元量《湖州歌九十八首》 vs 苏轼《水调歌头》:两者都表达了对江南景色的热爱,汪元量更注重于生活的细腻描绘,而苏轼则更倾向于哲理与情感的融合。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汪元量相关研究论文与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