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

时间: 2025-01-04 09:22:29

多时不踏章台路。

依旧东风芳草渡。

莺声唤起水边情,日影炙开花上雾。

谢娘不信佳期误。

认得马嘶迎绣户。

今宵翠被不春寒,只恐香秾春又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楼春
高观国 〔宋代〕
多时不踏章台路。
依旧东风芳草渡。
莺声唤起水边情,
日影炙开花上雾。
谢娘不信佳期误。
认得马嘶迎绣户。
今宵翠被不春寒,
只恐香秾春又去。

白话文翻译

很久没有走过章台的路了,
依然是东风吹拂的芳草渡口。
黄莺的歌声唤醒了水边的情愫,
阳光的影子炙烤着花上的薄雾。
谢娘不相信会误了良辰美景,
她认得马蹄声迎接绣花的门扉。
今夜的翠被虽然不觉得春寒,
但只怕那浓香的春天又将离去。

注释

  • 章台路: 指古代女子出嫁时所走的路,是一种象征。
  • 东风: 春天的象征,带来温暖和生机。
  • 莺声: 指黄莺的歌声,常用来形容春天的气息。
  • 谢娘: 可能指代某位女子的名字,象征着美丽的女性。
  • 翠被: 指绿色的被褥,象征春天的温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观国,宋代诗人,作品多以婉约见称。他的诗风清新细腻,擅长表现春天的生机和人间的情感,常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玉楼春》创作于宋代,诗中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好,以及对春天短暂的惋惜之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与人们对爱情、时光的感慨。

诗歌鉴赏

《玉楼春》是一首充满春天气息的词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短暂。开头的“多时不踏章台路”,不仅表达了久别的孤独感,也为整首词定下了怀旧的基调。接下来的“依旧东风芳草渡”,则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将读者迅速带入春天的氛围中,感受到春风的温暖与草地的芳香。

“莺声唤起水边情,日影炙开花上雾”这两句,描绘了春天的声音与光影,黄莺的歌声似乎唤醒了潜藏在水边的情感,阳光则将薄雾烘托得更加朦胧而美丽,令人沉醉。接下来提到的“谢娘不信佳期误”,则引入了人际关系的复杂,表现了对爱情期望的无奈与失落。

最后两句“今宵翠被不春寒,只恐香秾春又去”以一种淡淡的惆怅收尾,尽管今夜的温度尚可,但对即将消逝的春天的惋惜之情却愈发浓烈,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未来失去的恐惧。这种情感的流露,恰恰是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思,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多时不踏章台路: 久未走过昔日的青春路,暗示对往昔的怀念。
  2. 依旧东风芳草渡: 依然是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岁月无情。
  3. 莺声唤起水边情: 黄莺的鸣叫唤醒了水边的情感,象征春天的情愫。
  4. 日影炙开花上雾: 阳光炙烤着花上的薄雾,暗示春日的热烈与生机。
  5. 谢娘不信佳期误: 谢娘对美好时光的误解与怀疑,反映人们对爱情的渴望。
  6. 认得马嘶迎绣户: 识别马蹄声,暗示爱情的到来。
  7. 今宵翠被不春寒: 今夜的被褥虽不觉寒冷,象征温馨的情感。
  8. 只恐香秾春又去: 对春天短暂的惋惜,表现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春天的特征通过自然现象描绘,营造氛围。
  • 拟人: 通过“莺声唤起”赋予自然以情感和意识。
  • 对仗: 句式工整,增强了诗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词通过描写春天的美丽与短暂,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情感的丰富内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章台: 象征青春与往昔,反映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 东风: 春意盎然的象征,代表生命的复苏。
  • 莺声: 春天的声音,象征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 翠被: 象征温馨与舒适,代表恋爱的甜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多时不踏章台路”中“章台”指的是什么?

    • A. 诗人的故乡
    • B. 古代女子出嫁的路
    • C. 春天的景象
    • D. 水边的情感
  2. 诗中“莺声唤起水边情”意指什么?

    • A. 春天的气息
    • B.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 C. 大自然的和谐
    • D. 诗人对爱情的渴望
  3. 诗人对春天的感觉是?

    • A. 喜悦
    • B. 惆怅
    • C. 忧伤
    • D. 无奈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晏殊的《浣溪沙》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与高观国的《玉楼春》,都表现了对春天的怀念与爱情的渴望,但李清照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而高观国则更注重春天景象与人情的结合,展示了不同的风格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