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时间: 2025-01-06 13:02:27

钓月篷闲,载诗却向旗亭醉。

翠蒲阴外。

莫放双鸥起。

水佩仙裳,洒落烟云意。

来相试。

玉绡新制。

要写蓬壶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
高观国〔宋代〕
钓月篷闲,载诗却向旗亭醉。
翠蒲阴外。莫放双鸥起。
水佩仙裳,洒落烟云意。
来相试。玉绡新制。要写蓬壶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悠闲的场景:在月光下垂钓,轻松地吟咏诗篇,醉意朦胧地徘徊于旗亭之中。亭外的翠色蒲草投下阴影,别让那双白鸥飞起。水面如同仙女的衣裳,轻轻洒下如烟云般的意境。请你来相试,看看我新制的玉绡,想要写下蓬壶的记忆。

注释:

  • 钓月:字面意思是“钓取月光”,表现了一种闲适的心情。
  • 旗亭:古代供游人休息、饮酒的亭子。
  • 翠蒲:指水边的绿蒲草,象征自然的清幽。
  • 双鸥:指白鸥,象征自由、洒脱。
  • 水佩仙裳:比喻水面如同仙女的衣裳,形容水面的美丽与梦幻。
  • 蓬壶: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着长生不老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观国,宋代词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诗词受到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风格清新脱俗,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高观国的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之美,情感真挚,富有韵味。

创作背景:

《点绛唇》创作于高观国闲适的生活环境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出当时文人渴望逃离纷扰的社会,追求内心平静的心态。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清新自然的意象和悠然自得的情感打动人心。开篇“钓月篷闲”,便勾勒出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似乎在月光下陶醉于钓鱼的乐趣中,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在“载诗却向旗亭醉”中,诗人不仅在钓鱼,还在抒发自己的诗情画意,旗亭成为了他寄情的场所,体现出文人特有的闲适与醉意。接下来的“翠蒲阴外”,则进一步深化了与自然的亲密关系,翠绿的蒲草为场景增添了生机,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双鸥起”一句,诗人用双鸥的飞起描绘出一种生动的画面,同时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平静不应被打扰。接下来“水佩仙裳,洒落烟云意”,更是将水面比作仙女的衣裳,展现了诗人对美的极致追求。这种对美的描绘,不仅是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

整首词情景交融,以自然景物映衬内心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由、自然及理想生活的渴望,达到了一种心灵的和谐与宁静。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钓月篷闲”:描绘了在月光下垂钓的闲适情景,暗示诗人的悠闲状态。
    • “载诗却向旗亭醉”:表达了诗人将诗歌与饮酒结合的乐趣,旗亭作为社交场合的象征。
    • “翠蒲阴外”:指亭外的自然环境,增强了诗人的闲适感。
    • “莫放双鸥起”:诗人希望保持此刻的宁静,不让外界打扰。
    • “水佩仙裳,洒落烟云意”:将水面比作仙女的衣裳,展现出诗人对美好意境的向往。
    • “来相试”:暗示与友人分享这份情感与美好的愿望。
    • “玉绡新制”:诗人希望通过新制的玉绡表达自己的心情。
    • “要写蓬壶记”:意在记录理想的生活与追求。
  • 修辞手法

    • 比喻:水比作仙女的衣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水面的美丽。
    • 拟人:用“莫放双鸥起”让鸥鸟具有人类的情感,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体现出一种恬淡、闲适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钓月:象征追逐理想与梦想的渴望。
    • 翠蒲:自然的宁静,代表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双鸥:自由与洒脱,象征诗人心灵的自由。
    • 仙裳:美的意象,代表对纯美境界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钓月篷闲”中“钓月”指的是什么?

    • A. 钓鱼
    • B. 钓取月光
    • C. 月亮的倒影
    • D. 月亮的颜色
  2. 诗中提到的“蓬壶”象征着什么?

    • A. 仙境
    • B. 酒
    • C. 自然
    • D. 诗歌
  3. “翠蒲阴外”中的“翠蒲”指的是什么?

    • A. 白鸥
    • B. 绿蒲草
    • C. 亭子
    • D. 月光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下独酌》:李白
  • 《静夜思》:李白
  • 《山中问答》:王维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月下独酌》与高观国的《点绛唇》都描绘了与月亮相关的场景,但李白更多地表达了孤独与豪情,而高观国则展现了闲适与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中华诗词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