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弦怨》
时间: 2025-01-19 19:57: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湘弦怨
作者: 孟郊 〔唐代〕
昧者理芳草,蒿兰同一锄。
狂飙怒秋林,曲直同一枯。
嘉木忌深蠹,哲人悲巧诬。
灵均入回流,靳尚为良谟。
我愿分众泉,清浊各异渠。
我愿分众巢,枭鸾相远居。
此志谅难保,此情竟何如。
湘弦少知音,孤响空踟蹰。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昧者对芳草的理会并不明了,蒿和兰花被同样的锄头锄去。
狂猛的风暴在秋林中怒吼,弯曲与笔直都同样枯萎。
佳木因深度的虫害而受到忌惮,哲人因巧妙的诬陷而感到悲伤。
灵均(古代的文人)进入回流(象征不被理解的境地),靳尚(古代的良臣)被认为是良好的谋士。
我愿意与众多泉水分开,清水和浑水各自走不同的渠。
我愿意与众多鸟巢分开,枭和鸾各自远居。
这样的志向恐怕难以保障,这样的情感究竟何以为继。
湘弦上少有人懂我的心声,孤独的音响在空中徘徊。
注释
字词注释:
- 昧:不明白、糊涂。
- 蒿兰:指杂草,象征庸俗。
- 狂飙:猛烈的风。
- 嘉木:美好的树木,象征高尚事物。
- 哲人:聪明的人。
- 灵均:指古代文人,象征有才华的人。
- 靳尚:古代贤明的谋士,象征良好的智慧。
- 湘弦:指湘水的弦声,象征音乐和情感。
典故解析:
- 灵均和靳尚均为古代文人、谋士的代表,反映了对才华与智谋的追求与叹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号孟东野,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以清新、含蓄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与人情,常带有深厚的感情和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湘弦怨》写于孟郊晚年,正值其人生遭遇困境之时,表达了他对才华未被理解的失落感,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湘弦怨》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首联通过“昧者理芳草,蒿兰同一锄”的对比,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无知与摧残,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庸俗。接下来的几句则是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诗人在对“嘉木”的忧虑与“哲人”的悲伤中,表现出对高尚理想的渴望与对人性丑恶的失望。
后四句则是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感慨,表达了对分离与孤独的渴望与无奈。尤其是“湘弦少知音,孤响空踟蹰”一句,更是将孤独的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在广阔的天地中,感受到深深的孤独,仿佛自己的心声无人倾听,内心的情感在空旷的空间中徘徊。
整首诗在节奏上也显得沉郁而凝重,体现了诗人对自身与社会关系的深刻反思,既有对理想的追求,也有对现实的失望,透出一股哀伤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昧者理芳草:指对美好事物的不理解。
- 蒿兰同一锄:比喻优秀与庸俗的同样遭受摧残。
- 狂飙怒秋林:象征外界环境的无情。
- 曲直同一枯:无论是曲折还是直线,最终都归于枯萎,暗示生命的脆弱。
- 嘉木忌深蠹:对优秀事物的恐惧,反映社会对优秀的压制。
- 哲人悲巧诬:聪明人因被误解而悲伤。
- 我愿分众泉,清浊各异渠:希望能与众不同,追求清晰的理想。
- 湘弦少知音:自感孤独,难以找到理解自己的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事与自然现象相结合,增强情感的表达。
- 对仗:如“清浊各异渠”,“枭鸾相远居”,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类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芳草:美好、纯净的事物,象征理想。
- 蒿兰:庸俗、平淡的事物,象征现实。
- 狂飙:外界的压力。
- 湘弦:音乐与情感的象征,代表诗人的心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湘弦怨》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孟郊
C. 杜甫
D. 白居易 -
填空题:
“昧者理芳草,蒿兰同一__。” -
判断题:
诗中“湘弦少知音”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 (对/错)
答案:
- B
- 锄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表现孤独与对理想的追求。
- 杜甫的《春望》: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孟郊《湘弦怨》 vs 李白《月下独酌》:前者表现对人际隔阂的无奈,后者则展现对孤独的坦然接受,反映出不同的情感态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孟郊集》
- 《唐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