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灞上轻薄行》
时间: 2025-01-19 19:49: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安无缓步,况值天景暮。
相逢灞浐间,亲戚不相顾。
自叹方拙身,忽随轻薄伦。
常恐失所避,化为车辙尘。
此中生白发,疾走亦未歇。
白话文翻译:
在长安城里没有悠闲的步伐,尤其是在天色将暮的时候。
在灞水和浐水之间相逢,却发现亲戚之间都不相顾。
我自叹身世的笨拙,忽然跟随那些轻薄的人。
常常恐惧失去所想要避开的,变成车辙上的尘土。
在这样的环境中,白发渐生,奔波的脚步依旧未曾停歇。
注释:
字词注释:
- 缓步:慢步,悠闲地走。
- 况:更何况,表示推论或补充说明。
- 不相顾:彼此之间不理睬。
- 方拙身:自叹自己身世的笨拙。
- 轻薄伦:轻浮的人。
- 失所避:失去想要躲避的东西。
- 车辙尘:车轮碾过后留下的尘土,暗指人生的无常。
典故解析:
- 灞浐:指灞河和浐河,古代长安附近的水域,常作为游玩之地。
- 白发:象征衰老与时光流逝,常用以感叹人生的短暂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号冷祠,唐代诗人,早期以诗歌的清新与质朴而著称。其诗风多表现个人情感,尤其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孟郊晚年因生活困顿而被贬,诗歌中的孤独感与无奈感十分明显。
创作背景: 《杂曲歌辞·灞上轻薄行》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士人困苦时期,诗人在长安游历中见证了人情的冷漠与生活的无奈,感叹世态炎凉,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灞上轻薄行》通过短小的篇幅,传达了诗人在长安生活中的孤独感与对人情冷暖的感慨。诗人开篇以“长安无缓步”引入,描绘了长安繁忙而匆忙的生活,反映出一种急促的社会节奏。接着提到“相逢灞浐间”,在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却感受到亲戚间的冷漠,这种“亲戚不相顾”的情景,突显了人与人之间的无情与疏离。
“自叹方拙身,忽随轻薄伦”,诗人自觉与世俗中的轻薄人群相随,内心的矛盾与无奈跃然纸上。诗的最后两句“常恐失所避,化为车辙尘”,则以车辙尘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在这个过程中,诗人不仅表达了个人的孤独与失落,也反映了社会的冷漠与无情,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以长安的繁忙生活引入,营造出一种快节奏的都市氛围。
- 第二联通过亲戚间的冷漠,强调人际关系的疏离。
- 第三联中,诗人自我反省,承认自己的无能与无奈。
- 第四联则强调对未来的恐惧,感叹人生如尘埃般渺小。
修辞手法:
- 对比:长安的繁忙与灞浐的宁静形成对比,突显生活的无奈。
- 比喻:将人生比作“车辙尘”,表达生命的易逝与无常。
- 排比:诗中多次使用排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长安生活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社会冷漠的无奈,表达了对人生短暂、无常的深刻思考,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安:象征繁华与喧嚣,反映社会的复杂与人情的冷漠。
- 灞浐:自然的美好,形成与都市生活的鲜明对比。
- 车辙尘:象征生命的短暂与无常,暗示人们的命运如尘埃般渺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灞浐”指的是哪两条河流? A. 黄河与长江
B. 灞河与浐河
C. 赣江与珠江
D. 淮河与汉江 -
诗人自叹自己为何“方拙身”? A. 因为家境贫困
B. 因为自己无能
C. 因为年纪太大
D. 因为性格孤僻 -
诗中“化为车辙尘”意指什么? A. 生命的消逝
B. 时间的流逝
C. 自我价值的迷失
D. 社会的冷漠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离。
- 杜甫的《春望》:对社会动荡与个人困境的深刻反映。
诗词对比:
- 比较《灞上轻薄行》和王维的《鹿柴》,前者强调人际关系的冷漠,后者则展现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宁静,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社会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孟郊的诗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