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 泖桥次韵
施绍莘
寺枕荒塘,时时雪浪吞僧屋。
桥头路曲,废井当枯木。
如此幽闲,恰好闲人宿。
窗敲竹,酒醒茶熟,天水鹦歌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寺庙环境,寺庙坐落在荒凉的塘边,时不时有雪浪拍打着僧人的住处。桥头的道路曲折,旁边的废井旁边长满了枯木。这样的幽静闲适,正适合闲人来此栖息。窗外竹子被敲打,酒醒后茶也泡好了,天水间鹦鹉的歌声在绿色的环境中回荡。
注释:
- 寺枕:寺庙的旁边依偎、依托于。
- 荒塘:荒凉的塘,指无人管理的水塘。
- 雪浪:雪花和波浪,形容冬天水面波动的景象。
- 僧屋:僧人的住处。
- 桥头路曲:桥头的道路弯曲。
- 废井:废弃的井。
- 枯木:干枯的树木。
- 幽闲:幽静而闲适。
- 酒醒茶熟:醒酒后,茶也泡好了。
- 天水鹦歌绿:指天水相映,鹦鹉在绿树间歌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施绍莘,明代诗人,擅长诗词,尤其在抒情和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独特的造诣。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闲适的心态反映生活的美好。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一个宁静的冬日,诗人可能在某个幽静的寺庙中,面对自然景色,感受到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诗中所描绘的环境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点绛唇 泖桥次韵》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寺庙环境,表达了一种闲适自得的生活态度。诗的开头描写了寺庙和荒塘的关系,营造出一种孤寂而美丽的景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随着描写的深入,诗人通过“桥头路曲”和“废井当枯木”展现了自然的衰败与宁静,结合了人和自然的和谐。
接下来的“如此幽闲,恰好闲人宿”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环境的喜爱,这里“闲人”不仅是指诗人自己,也可以引申为所有追求宁静的人。最后几句通过“窗敲竹,酒醒茶熟,天水鹦歌绿”进一步深化了这种闲适的意境,给人以清新、舒适的感觉。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的理解,体现了明代文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寺枕荒塘:描绘寺庙的孤独与宁静。
- 时时雪浪吞僧屋:强调环境的变化与自然的力量,传达出一种孤寂。
- 桥头路曲,废井当枯木:展示了环境的曲折和衰败,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如此幽闲,恰好闲人宿:对这种宁静生活的赞美。
- 窗敲竹,酒醒茶熟,天水鹦歌绿:通过声音和颜色的描绘,增强诗的生动性,展现了与自然的和谐。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雪浪”来比拟自然的力量。
- 拟人:窗外竹子的“敲打”,让自然有了生命。
- 对仗:如“桥头路曲,废井当枯木”,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寺庙:象征宁静和灵性。
- 荒塘:代表孤独和荒凉。
- 雪浪:象征自然的力量。
- 竹:代表清雅与高洁。
- 鹦歌:象征自然的生命与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环境是怎样的? A. 热闹繁华
B. 孤寂幽静
C. 繁忙喧嚣 -
诗人对“闲人宿”的态度是: A. 反感
B. 欢迎
C. 无所谓 -
“桥头路曲,废井当枯木”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繁忙的生活
B. 衰败的环境
C. 舒适的家园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施绍莘的《点绛唇 泖桥次韵》与王维的《鹿柴》都描绘了宁静的自然环境,但施绍莘更强调人对环境的感受,而王维则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施绍莘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与自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