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彦清》
时间: 2025-01-06 11:46:27意思解释
赠彦清
作者: 洪皓 〔宋代〕
原文展示
好生恶杀苍天,天悯斯民欲息肩。
自是大邦后不戢,在于南国使无左亻右替日换心。
论功弗用矜三捷,寺胜何如何万全。
愿早结成修旧好,名垂史策画凌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天命的感慨与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作者提到苍天怜悯百姓,希望他们能够安息。大国的气魄不应消退,南方的国度更不应该让人心惶惶。对功绩的评估不应过于自负,寺庙的胜利又能如何保障万全?愿意早日恢复旧日的友好关系,让名声留存于历史的记载之中。
注释
- 好生恶杀:意为喜爱生命,厌恶杀戮。
- 苍天:指上天、老天,常用于表示对命运的感慨。
- 悯:怜悯,指对他人苦难的同情。
- 息肩:安息,指解脱劳苦。
- 大邦:大国。
- 戢:收敛、停止。
- 替日换心:指心意变迁,变化无常。
- 论功:评功论绩。
- 寺胜何如何万全:对胜利的寺庙没有多大保障。
- 修旧好:修复旧日的交情。
- 名垂史策:名声流传于历史的记录中。
- 凌烟:形容名声显赫,像烟雾一样飘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皓(生卒年不详),字子华,号澹庵,宋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诗风清新,善于抒情,尤其在表达对民生的关注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上颇具深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作者对民众生活的苦难深感忧虑。诗中提到的“苍天”和“人民”,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诗歌鉴赏
《赠彦清》是一首含蓄而深刻的诗作,洪皓以“好生恶杀”开篇,直接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与对死亡的厌恶,这种情感在古代诗词中并不罕见,但洪皓通过对苍天的呼唤,展现了更为深沉的情感层次。他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体现了诗人对社会责任感的自觉,令人感受到一种沉重的历史责任。
接着,诗中提到“大邦后不戢”,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尤其是在战乱频繁的时代,作者希望大国能有更深的自省与收敛,而不是让人民的心境因时局而动荡不安。接下来的“论功弗用矜三捷”则是对当时官场现象的讽刺,指出了功绩评估中的偏颇与自满,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风气的批判。
最后两句“愿早结成修旧好,名垂史策画凌烟”则是诗人对未来的期盼,希望能够重修旧好的关系,良好的历史记载能够为后人树立榜样。整体而言,诗歌通过对国家、人民及历史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洪皓对社会的关怀与理想,具有很高的文学与历史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好生恶杀苍天:诗人首先表示对生命的珍视与对杀戮的反感,展现出一种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 天悯斯民欲息肩:天意怜悯百姓,希望他们能得到解脱,反映了作者对民众苦难的关注。
- 自是大邦后不戢:大国的威望应当保持,不能因为一时的繁荣而忘却责任,体现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 在于南国使无左亻右替日换心:对南方国度的呼唤,希望他们不要让人民心态动荡不安。
- 论功弗用矜三捷:对功绩的评估不应过于自负,讽刺官场的虚伪。
- 寺胜何如何万全:即使寺庙胜利又能如何,表达出对表面成功的质疑。
- 愿早结成修旧好:希望能够修复旧日友好关系,展现出诗人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 名垂史策画凌烟: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够流传于后世,彰显出对历史责任的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苍天”来指代命运,体现出诗人的无奈与思考。
- 对仗:如“好生恶杀”与“论功弗用”,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表现力。
- 排比:通过重复的句式,强调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不满与希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生命的珍视,对社会不公的关注,传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对和谐关系的期盼。诗人以深切的情感与理智的思考,展现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苍天:象征命运与公正,诗人向其呼唤,寄托着对未来的希望。
- 南国:暗指当时的南方政权,象征着国家的未来。
- 寺庙:代表着社会的某种成功与稳定,但诗人对此持怀疑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好生恶杀”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生命的珍视
B. 对死亡的喜爱
C. 对战争的支持
D. 对自然的敬畏 -
“论功弗用矜三捷”这句表达了何种情绪? A. 对功绩的赞美
B. 对虚荣的批判
C. 对成功的羡慕
D. 对未来的期待 -
诗人希望通过“早结成修旧好”实现什么? A. 个人名利
B. 社会和谐
C. 国家统一
D. 文化传承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杜甫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
《春望》与《赠彦清》都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但杜甫的诗更侧重于个人的悲痛,而洪皓则强调社会责任与历史的流传。
-
《静夜思》则是一种个人情感的抒发,与《赠彦清》的社会性主题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洪皓年谱》
以上内容对《赠彦清》进行了详细的解析与解读,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刻内涵与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