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羑河依旧羑城空,十亩颓基象四墉。
重易待更三圣备,诸侯那得七年从。
斯文未丧今犹在,遗像虽存祭不供。
尚有神灵以济旱,往来拜谒日憧憧。
白话文翻译:
羑河流淌,羑城却已空荡荡;只剩下十亩的颓垣,与四周的城墙相映成趣。
重修的祠庙仍期待三位圣人的加持,诸侯们怎能在这里停留七年之久?
虽然文化未曾消失,现在仍然在;遗留下的神像虽然存在,却无人来祭供。
然而,神灵依然可以帮助我们解旱,前来拜谒的人们日渐增多。
注释:
- 羑河:羑河是指流经羑城的一条河流,象征着历史的延续。
- 羑城:古代的羑城是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象征着文化的衰败。
- 十亩颓基:形容羑城的遗址只剩下十亩的废墟。
- 三圣:指的是古代三位重要的文化或宗教人物,期待他们的庇佑。
- 神灵:指古代人们信仰的神明,代表着对自然的崇拜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皓,字子卿,号紫阳,南宋时期的诗人和政治家,以其清新的诗风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社会历史的思考。
创作背景:
《羑里庙》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和文化衰退的时期,诗人通过对羑城的描写,反映了对历史的感慨与对未来的期望。
诗歌鉴赏:
《羑里庙》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文化思考的诗。洪皓通过对羑河和羑城的描绘,勾勒出一幅文化衰败、时光流逝的画面。诗的开头,羑河依然流淌,象征着时间的持续,而羑城却已变得空荡荡,显示出历史的苍凉。通过“十亩颓基象四墉”的描写,诗人将羑城的衰败与古代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感慨。
接下来的句子提到“重易待更三圣备”,表达了对古代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期待,但“诸侯那得七年从”的反问则揭示了现实的无奈与无力。尽管文化未亡,遗像依旧存在,却无人祭供,体现出人们对传统的疏离和对文化的漠视。最后,诗人希望神灵能够帮助解旱,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与向往。
整首诗情感深邃,既有对历史的追忆,又有对现实的反思,发人深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羑河依旧羑城空:描绘羑河的流淌与羑城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
- 十亩颓基象四墉:形容羑城的遗址仅存十亩,象征着破败。
- 重易待更三圣备:期待古代的三位圣人重现。
- 诸侯那得七年从:质疑在这样的环境中,诸侯如何能驻留。
- 斯文未丧今犹在:尽管文化未消失,依然存在。
- 遗像虽存祭不供:虽有神像,然无人祭拜,反映文化的冷淡。
- 尚有神灵以济旱:表达对神灵的信仰与期望。
- 往来拜谒日憧憧:描绘人们逐渐回归信仰的情景。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羑河与羑城的对比,增强了历史的感慨。
- 反问:用“诸侯那得七年从”引发读者思考。
- 象征:羑河、羑城、遗像等都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变迁。
主题思想:
诗的主题是对文化衰退和历史变迁的感慨,同时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反映出人们对信仰与文化的渴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羑河:象征时间的流逝。
- 羑城:代表历史的遗迹。
- 三圣:象征着古代文化的辉煌。
- 神灵:代表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信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羑河”与“羑城”的对比,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文化的繁荣
- B. 历史的衰败
- C. 自然的美丽
-
“诸侯那得七年从”是对什么的质疑?
- A. 对历史的怀念
- B. 对现实的无奈
- C. 对未来的期望
-
诗中提到的“神灵”主要象征什么?
- A. 对文化的奉献
- B. 对自然的依赖
- C. 对历史的遗忘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的作品,涉及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作品,描绘自然与人文的关系。
诗词对比:
- 《羑里庙》与《登高》: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但《登高》更侧重于对个人命运的反思。
- 《羑里庙》与《春江花月夜》:前者关注人文与历史,后者则更关注自然之美。
参考资料:
- 相关诗词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