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畴昔始龙馆,能声到海隅。兆民方菜色,境政独蒲庐。尚赖德弥郡,安知今也无。犹闻江左郡,荒政徯来苏。
白话文翻译
从前在龙馆开始,声名远播至海角。百姓面有菜色,境内的政治却如简陋的蒲庐。还依赖德政遍布郡县,谁知现在是否还有。仍听说江左的郡县,荒废的政治期待复苏。
注释
- 畴昔:从前,往昔。
- 龙馆:指官署或学府。
- 海隅:海角,指极远的地方。
- 兆民:百姓,民众。
- 菜色:因饥饿而面黄肌瘦的样子。
- 境政:地方政治。
- 蒲庐:简陋的房屋,比喻政治不善。
- 德弥郡:德政遍布的郡县。
- 江左: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即今江苏一带。
- 荒政:荒废的政治。
- 徯来苏:期待复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廌(zhì),字方叔,宋代文学家,擅长诗词,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此诗为挽词,表达对朱卿的哀悼和对时政的忧虑。
创作背景
此诗为李廌为朱卿所作的挽词,朱卿可能是一位有德政的地方官员,诗中表达了对朱卿过去政绩的怀念和对当前政治状况的担忧。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朱卿过去政绩的回顾和对当前政治状况的忧虑,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刻关注和对德政的向往。诗中“畴昔始龙馆,能声到海隅”描绘了朱卿过去的声名远播,而“兆民方菜色,境政独蒲庐”则反映了当前百姓的困苦和政治的腐败。最后两句“犹闻江左郡,荒政徯来苏”表达了对政治复苏的期待,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生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畴昔始龙馆,能声到海隅:回忆朱卿过去的政绩,声名远播至极远的地方。
- 兆民方菜色,境政独蒲庐:描述当前百姓的困苦和政治的腐败。
- 尚赖德弥郡,安知今也无:表达对德政的怀念,担忧现在是否还有德政。
- 犹闻江左郡,荒政徯来苏:表达对政治复苏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蒲庐”比喻政治的简陋和腐败。
- 对仗:“畴昔”与“今也”,“龙馆”与“海隅”等形成对仗,增强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朱卿过去政绩的回顾和对当前政治状况的忧虑,表达了对德政的向往和对政治复苏的期待,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生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 龙馆:象征官署或学府,代表权威和知识。
- 海隅:象征极远的地方,代表声名的传播。
- 菜色:象征百姓的困苦。
- 蒲庐:象征政治的腐败和简陋。
- 德弥郡:象征德政的普及。
- 江左郡:象征地方政治。
- 荒政:象征政治的荒废。
- 徯来苏:象征对政治复苏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龙馆”指的是什么? A. 官署 B. 学府 C. 寺庙 D. 住宅
-
“菜色”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健康 B. 美丽 C. 困苦 D. 富裕
-
诗中“蒲庐”比喻什么? A. 政治的腐败 B. 政治的清明 C. 政治的繁荣 D. 政治的稳定
-
诗中“徯来苏”表达什么? A. 对政治复苏的期待 B. 对政治荒废的失望 C. 对政治清明的赞美 D. 对政治腐败的无奈
答案:1. A 2. C 3. A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表达对国家和民生的忧虑。
- 白居易《卖炭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李廌《光禄朱卿挽词十首》:都表达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忧虑,但杜甫的诗更多地反映了战乱带来的苦难,而李廌的诗则更多地反映了政治腐败带来的困苦。
参考资料
- 《全宋诗》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